《暨南史学》第九辑(2014年11月出版)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6-05-09

顾问委员会(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小鹤(美国)  王子今(北京)  田卫疆(新疆)  刘迎胜(南京)

李锦绣(北京)  吴玉贵(北京)  张国刚(北京)    磊(广东)

陈高华(北京)  陈得芝(江苏)  范立舟(杭州)  季塔连科(俄罗斯)

周伟洲(西安)  庞晓梅(俄罗斯)  波波娃(俄罗斯)  姜伯勤(广东)

章开沅(湖北)    卫(北京)  谢和耐(法国)  蔡鸿生(广东)

编辑委员会

主编:马明达  纪宗安

编委(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明达  马建春  王元林  刘正刚  刘增合  纪宗安  李云飞

吴宏岐  张应龙  张其凡  张晓辉  陈伟明  郭声波  冀满红

编辑室

主任:马建春

执行编辑:刘永连  李新华

 

 

 

                      

 

《暨南史学》第九辑目录及摘要

 

 考古视野的岭南古越族                                         赵善德(1

【提要】依据新石器早期至秦朝,珠江水 系岭南地区内各子地理单元文化遗存和生态环境的变迁,追寻岭南古越族的形成过程:距今约7000年时,南岭南麓人南迁到珠三角网河平原南部形成咸头岭人; 他们在夏商之际北迁到网河平原北部,形成新的人们共同体;再北迁形成网河平原北部人;他们的后裔大约在商末周初又北移至冲积平原,经过人群的同化与融合形 成了岭南古越族。经历了秦始皇统一岭南和汉武帝平定南越的历史变迁,岭南古越族已不复存在,但部分仍偏居西南一隅。

 

古代东北民族与中原政权关系中的楛矢                         石云涛(10

【提要】肃慎人的楛矢很早便传入中原地区。绵历千载,楛矢曾一直是东北亚地方民族向中原王朝入贡的器物产品,甚至成为代表东北地区入贡中原物产的泛称。女真人的祖先曾经凭借楛矢石砮自强于东北亚民族之林,并且以此作为贡物建立了与中原王朝历代政权的密切关系,后来又通过对这种兵器的改良和扬弃取得新的军事上的优势。

 

汉代经学师法与家法问题探微                                   赵灿鹏(23

【提要】师法与家法是汉代经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晚清经学家皮锡瑞著《经学历史》所作解释,是迄今最为通行的看法,代表了晚近以来经学史的常识性观点。论文首先对清代经学论述进行回溯,考证皮氏之说源出乾隆时著名学者王鸣盛;其次根据汉代史传记载,指出师法与家法之间不存在源流关系,皮氏所谓"前汉重师法,后汉重家法"的说法为误;进而提出师法 与家法二者的意义层次不同,师法为泛言,与师道、师言、师说同义;家法则有实指,指学者治经别有创获,独创一家之学,其一家之经说,即为一家之家法;西汉时期经学家法流行,而东汉博士的家派多不能查明,除了史料阙略的原因之外,并提示了汉代经学由专门走向兼综的历史趋势。

 

北魏因素对北齐政治的消极影响                                苏小华(36

【提要】某种程度上,北齐政治深受北魏 因素的影响。首先,北魏诡谲的宫廷政治几乎原封不动地遗传给了北齐。北齐后主的保姆陆令萱控制宫廷,继而控制皇帝,继而控制朝政的做法,与北魏的保太后几 乎如出一辙。其次,北齐后主当政时期的辅政大臣胡长粲、冯子琮、元文遥、尉瑾等都出自于北魏的外戚、宗室和一等贵族家庭,经历了在东魏北齐初年的失落后, 他们和陆令萱一样,不遗余力地攀登权力的阶梯,终于在北齐武成时期,受到重用。北齐的商人为了丰厚的报酬,也投资政治。这三种来源于北魏的旧势力对于北齐政权的建设并没有产生积极作用,相反不同程度侵蚀了北齐政权的基础,造成了众叛亲离的严重后果。

 

再议“下颌托”                                             王银田  王亮(50

    【提要】“下颌托”属丧葬用品,其材质 有金、银、锡以及棉、毛、绢等织物,环绕于人头部及下颌后绾结于颅顶处,用以固定死者面部以防变形。下颌托可能起源于古希腊,荷马时代的墓葬中就曾发现。中国最早的下颌托实物出现于公元前10-8世纪的新疆,北魏时期传入内地,考古发现的遗物零星分布于今新疆、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等地,该器物在中国的流传与丝绸之路和中外文化交流密切相关。

 

佛山得名与晋唐时期佛教弘法之关系                            刘正刚(57

【提要】晋唐时期,佛教僧侣伴随着南海 海洋贸易的活跃,也通过海路商船进入中国弘法。佛山得名就与这一时期佛教在南海地区的弘法密切相关,这一说法最早源于民间对晋代佛教在此弘法的历史记忆, 经过历代士大夫的记录阐释而广泛传播,并为社会所接受。佛山得名显示,晋唐时期佛教在南海地区的活动相当频繁,佛教传入中国不排除最先始于海路传入。

 

墓志铭映印下的唐朝河北粟特人地着化问题

    ——以米文辩墓志为核心                                 李鸿宾(107

    【提要】本文选择《米文辩墓志》作案例,通过考察该家族自西向东迁转的路线步入河北魏博镇的事件,旨在说明这个家族政治的发展和演变,以此揭示其族性与文化转型的特点,即裹挟在唐朝后期河北 地方抗衡朝廷的政治行为中是以军队成员"地著化"为方式实现的。易言之,该家族任职仕宦的地著化政治性活动覆盖了族性、文化的变迁,这是河北粟特人及其后裔的一种衍变线路。而地著化之后的河北"本土"民众,在唐朝解体以后的五代、北宋新政治体的形成中,又扮演了南部汴梁都城支撑作用的角色和呈现了北部穿梭于辽、宋对峙下的"中间状态"的样例。

 

“突骑施”对音、指谓及相关历史考辨                             李树辉(95

【提要】tyrkistoxs炊烈完全不同,指称对象也分属不同范畴。前词是"咄陆"的对音,实指以乌古斯部族为核心的前突厥汗国及西突厥左厢"五咄陆部"或整个西突厥汗国;后词为"突骑 施"的对音,是操用印欧语且处于突厥化进程中的部落名称,实指原隶属于西突厥"五咄陆部"的突骑施部落及其后发展壮大的突骑施汗国。tyrkis钱币背面 的弧形是半月的变形,为乌古斯部族aj系统的印记符号,符号""是该系统tygεr部落的印记符号,符号""kok系统bajundur部落的印记 符号。凡带有tyrkis字样和上述印记符号的突厥语文钱币均为西突厥汗国发行的钱币,应正名作"西突厥五咄陆钱币"(或简称"咄陆钱币""西突厥钱币")。学术界将tyrkistoxs(i|¨)二词均对译为突骑施,将带有tyrkis字样的钱币称为突骑施钱币,无任何史料依据。辨明此二词所指及 相关历史,有助于深化新疆及中亚古代史研究

 

河南洛阳出土唐赵宗墓志铭考释                           张琛112

    【提要】万年宫监事不是万年宫总监,故 赵宗墓志标题中的缺字应补为""而不为""。志文中的"中军大将"当更为"中军元帅";"亮州盘和县"实为"凉州番禾县;""北齐""北周"之讹;"万物咸观""万物咸睹";"壬戊"日不应更为"壬戌",当更为"庚申"。《芒洛冢墓遗文四编》、《唐代墓志铭汇编附考》、《唐代墓志汇编》、《全唐文补遗三》四版本录文来源不一。

 

唐代南海诸国与广州通海夷道新考                         周运中(119

【提要】本文重新考订唐代南海诸国位置 与《新唐书》广州通海夷道,首次指出多摩长国在今马来西亚的三合港(Taman Chaah),其南的半枝跋即今巴株巴辖(Batu Pahat),其北的诃陵即今巴生(Kelang),其东的婆凤即婆皇,即彭亨(Pahang)。多摩长入唐所经的薛卢都即马来语的海峡Selat,思诃 卢(Simhala)即狮子洲,在今新加坡。堕婆登在斯文丹(Semantan),迷黎在霹雳(Perak)。个罗在吉打州南部,哥谷罗在加央 (Kangar)。罗越在今泰国南境,《新唐书》海峡北岸实指马六甲海峡北口。末罗瑜在苏门答腊岛东北部,诃陵到末罗瑜是横渡海峡主要航路,末罗瑜征服室 利佛逝,所以诃陵、室利佛逝兴起。汉代南洋政治地理中心在泰国湾,隋唐南移到马六甲海峡,元代南移到爪哇岛,南洋古代史可以分为海湾、海峡、海岛三个时代。

 

试论景教在辽金的流传                                   陈广恩(135

    【提要】《竹谏先生逸集》是东迁宋人留下来的一部文集,以丰富资料反映了作者刘荃为首的“八学士”在遭受元丰党争冲击的背景下东迁朝鲜半岛,及在半岛定居、交往、发展,并对高丽社会乃至整个朝鲜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史实。中国与朝鲜半岛文化关系极其深厚,然而学界至今缺乏两地移民的个案研究。笔者拟以《竹谏先生逸集》为基础史料进行系列研究,逐步揭示“八学士”移民背景、东迁行迹、社会交往以及由此带动两地文化在多个社会层面流动的历史留痕,想必渐能弥补以往研究不足的缺憾。

 

1019:刀伊对日本的袭击                             吴起  修斌(146

【提要】日本宽仁三年(1019),一 群被称为刀伊的海盗袭击了日本的对马、壹岐、筑前、肥前等地,给当地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本文在考察追溯刀伊袭击日本事件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对这一事件进行分析论述:刀伊的来源与构成;女真袭击日本的原因;女真袭击日本的航海过程;女真袭击日本的影响。

 

宋代大食进奉使辛押陀罗其人其事

    ――兼谈广州蕃坊方位等问题                    马建春  童萌(158

【提要】宋朝入贡的大食使节,文献载其 名者不多,记其事迹者更是少见。辛押陀罗是宋代汉文史籍中留下重要印记的大食使节之一。作为"大食勿巡国进奉使",他曾任广州蕃坊蕃长,"居广州数十 年",宋廷以其于海外贸易中的贡献,敕封为"归德将军"。通过综合条析文献和对辛押陀罗事迹线索梳理,可辨明宋时大食勿巡国所处位置、广州蕃坊的具体方位 等问题,并可澄清异议。

 

《宋会要辑稿·交址》前黎朝部分补正

——兼析其阙误原因                              郭声波  赵艺玲171

   【提要】《宋会要辑稿·交址》存在大量 阙文、错字,无法卒读,故史家甚少采用。然而无人对此进行补正。本文通过补正阙文较多的前黎朝部分,复原这部分文字在《永乐大典》中的卷面情况,然后对阙 文、错字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在徐松辑录宋会要时,《永乐大典》此卷已受到水洇或霉变、虫蚀,使得前数页文字大块漫漶或阙失;其它出自《永乐大典》的《辑 稿》中大段阙文,也可按这一思路进行复原。

 

明代河岷洮三卫戍边军屯研究                              武沐(184

    【提要】明代河、岷、洮州三卫戍边军屯对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构建了以河、岷、洮三卫戍边军屯为中心的明代西北防御新体系;2.以卫所为依托, 创建"土流参治"的多民族管理机制,促进了国家民族的形成;3.以戍边军屯为契机,构建了独具特色的西北"屯堡文化"

 

明代威虏卫及威远、白城子“一卫二所”地望考辨         梁姗姗  王元林201

【提要】明初防御河西走廊西北部的亦集 乃地域,洪武中置威虏卫及威远、白城子二守御千户所,永乐三年废弃。其地理位置历来有所争论。笔者在梳理相关史料的基础上,结合考古、田野调查等方法进行考证认为:威虏城地望在今金塔县威虏破城,遗迹尚存;威远守御千户所治城地望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河西新湖老树窝一带;白城子守御千户所的地望应在沙山东北的白城山附近,即今酒泉肃州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与高台县接壤一带。

 

17-18世纪在广州的法国商人、外交官与十三行行商         耿升(209

    【提要】法国在远东和广州的商务活动, 要晚于欧洲多个海上殖民大国。直到1664,法国才创建了由国王支持的法国东印度公司,也是欧洲人的第四个东印度公司。1698-1699,法国的安 菲特利特号商船首航中国,开通了中法两国间的海上贸易直航。法国的商行与商人、大班们在广州立足之后,其成果在开始阶段是令人沮丧的——受到了英国与荷兰人的排斥。但法国人后来却活跃于广州的十三夷馆和十三行中。西方在广州的贸易发展与广州十三行的兴衰密切相关,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强盛与势衰密切相关,也与中国政府的盛衰相联系。广州十三行的发展过程是中西关系史的一面镜子。

 

从瑶山到瑶村:明清时期广东瑶人聚居形态的演变            宋永志(228

【提要】以往关于广东瑶族历史的研究, 学者们较为关注瑶族的来源、分布、文化风俗及族群关系等方面,也有在宏观视野下以阶级斗争观点来探讨瑶族社会历史发展的研究取向,这些研究及方法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当前广东瑶族聚居形态的回溯式考察,从明清时期的王朝制度入手,分析王朝制度对瑶人聚居形态所产生的影响, 以深化对明代以来广东瑶人历史发展过程的认识。

 

“帮子”、“榜子”、“房子”与“高丽棒子”关系考辨            刘安琪  刘永连(246

    【提要】目前学界认为,中国俗语"高丽棒子"由朝鲜汉籍古籍中"帮子""榜子""房子"传承而来。其实,"帮子""榜子""房子"本就不同,"高丽棒子"别有源头。至于"高丽棒子"后来掺杂了民族歧视成分,亦有更为重要的历史动因。

 

明清时期《几何原本》传承问题探略                     叶农  熊丽丽(254

【提要】明末时期利玛窦口译、徐光启笔录的《几何原本》成为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园地的一朵奇葩。因此,通过对《几何原本》在中国传承问题的探究,了解平面几何学在中国传播的历程,可以展现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幅壮丽画面。为了理清其传承问题,本章将从三个方面着手展开:一是《几何原本》之版本比勘与传承;二是耶稣会内部的传教策略传承与艾儒略《几何要法》;三是中国学者对《几何原本》与艾儒略《几何要法》的传承。

 

《香山县属澳门一览图》的初步研究                  吴宏岐  张晶372

【提要】《香山县属澳门一览图》是香山 勘界维持会副会长桂坫在宣统元年(1909)绘制的有关澳门界址的地图,其底图来源可能与光绪年间绘制的《广东舆地图说·香山县图》和《广东舆地全图·香 山县图》有关。该图范围较广,文字注记丰富,对于晚清时期的中葡澳门领土交涉史、澳门及其周边地理研究有非常重要之学术价值。

 

《清实录》中的“天朝体制”考论                              陈尚胜(285

    【提要】本文对《清实录》中带有"天朝 体制"术语的40篇皇帝敕谕进行了具体考察,发现"天朝体制"是清朝乾隆至咸丰时期处理对外关系事务的惯常用语。它虽然多具有"制度"的基本含义,但具体含义却有不小差别,甚至少数敕谕还含有清朝权威之意。而随着中英《北京条约》的签订,"天朝体制"也从清朝皇帝敕谕中消失。日本学者檀上宽先生最近提出" 天朝体制"理论,用以统括"朝贡贸易体制"论和"互市体制",并认为它是一个礼治体系系统,显然忽略了它的刑威方面;同时,它在明朝文献中也无法验证。

 

18世纪四川天主教徒群体身份认识                            韦羽(306

    【提要】对十八世纪法国传教士在四川采取的下层传教路线策略的论述,以及对当时天主教徒群体身份的识别与分析,对教徒皈依方式和原因的讨论,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有别于明末清初天主教在中国宫廷传行的图景,也从个案上论证了清代中叶以后天主教在华本土化的表征取向。

 

乾嘉学术与清中期传统思想格局的变动趋向         

——以汪中的墨学研究为中心                                 张永春(318

【提要】作为后起的汉学大师,汪中的墨 学研究实循乾嘉经学考据自顾炎武、戴震以降由训诂而义理、以子证经的学术路径。在对周秦学术源流的考察中,汪中还原了儒墨均源于周代文化,为诸子之一的历 史本相,阐述了儒墨相等、意相反而实相成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张扬墨子的济世情怀。汪中的墨学观虽遭致翁方纲、章学诚的猛烈抨击,折射出乾嘉时期墨 学备受排斥、无改异端定位的传统命运,但亦昭示了经学考据与晚清墨学复兴间的内在关联,预示着乾嘉之际儒尊子卑传统思想学术格局变动的新趋向。

 

鸦片战争前英国人在中国的博物活动                       

       张坤(336

    【提要】鸦片战争前,在华英人利用有限 的活动机会对中国的动植物和矿产资源、地理环境和水文状况进行了考察,形成了一些翔实的书面资料,并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建立了在华英国博物馆。这些活动有助 于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发展和东西方动植物的交流,但由于部分资料成为后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知识依据而带有了侵略性,从而削弱了其科学性。

 

道光年间越南使臣李文馥入贡路线述略               陈文源  杨大卫(351

    【提要】中越贡道研究一直以来就是中越交通史研究的重要课题,而越南使臣来华朝贡时所留下的燕行文献,则为此课题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1841,李文馥入贡清朝,沿途留下系列诗文。从这些诗文,可以考实其所经历的路线,完整地描述清朝越南入贡图,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个真实可信的案例。

 

基督新教传教士与近代新疆的社会文化发展                 陈才俊(366

【提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基督新 教传教士从不同的路径涉足中国新疆地区,开启在疆传教事业。半个多世纪里,来自北欧的瑞典传教团和由英国传教士戴德生创建的国际性传教组织中华内地会,始终充当着新教在疆传教的主角,直至最后被迫离开新疆。总体而言,由于传教士所面临的是一个伊斯兰教文化根深蒂固的异教世界,加之其来疆人数零星,传教经费 有限,所以福传事业收获甚微;然而,伴随筚路蓝缕的传教活动,传教士展开大量的医疗服务、教育推广和文化传播工作,却在客观上对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近代新 疆的社会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19世纪四五十年代澳门海上贸易的挫折与恢复                 张廷茂(387

    【提要】本文利用了较多中外原始文献,对鸦片战争后20年间澳门港口海上贸易做了具体的考察。虽然这些数据还不够全面和系统,但足以揭示这样的事实,即在鸦片战争后的近20年间,除开短暂的挫折,进出澳门港口的各类商船的数量和吨位保持着较高的数位,澳门港口的商业活动并没有一落千丈。不仅如此,还有新的贸易力量和船型加入到港口的贸易队伍,船舶的国籍结构亦更加开放,并开拓了拳的航运贸易区域,从而为19世纪60年代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9世纪英国对克什米尔政策评析                李强  纪宗安  朱鹏(407

    【提要】184639,《拉合尔 条约》的签署标志着英国对印度殖民征服的完成。在英国的扶植下,查谟-克什米尔邦成立,克什米尔成为英国中亚利益的代言人。19世纪中后期,随着俄国征服 中亚的开始,克什米尔从英属印度西北边疆的屏障转变为前进的基石,英国对克什米尔政策从托管转变为接管,克什米尔的北部边疆拓展到吉尔吉特、罕萨、纳格尔、奇特拉尔,但英国分而治之的策略为克什米尔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移植与再造:广州基督教青年会创建史实考述                 郑利群(420

【提要】广州青年会作为20世纪前后青 年会北美协会海外拓展的产物,其创建过程具有中国早期城市青年会建立的一般特点,即是由北美协会与广州市会二者共同创建的结果。在组织筹建上,既有来自于 本地西教人士的支持和内部人员的自发需要,也有北美协会给予人事、程序上的总体指导。在会所建设上,北美协会只是给予了最初的物质资助,其它一切费用皆来 自于广州市会的完全自养。

 

一战期间法国募雇华工始末                                   李志学(427

    【提要】一战期间,法国基于巨大的人力缺口,到中国招募华工,总数约计5万余人。本文就此事件的来龙去脉,包括招募原因、过程、华工在法的工作生活及其表现和影响做一陈述,以求厘清这一尘封了近百年的海外侨工史。

 

从《粤东简氏大同谱》看简朝亮之女性观                  乔玉红(443

    【提要】民国年间简朝亮编纂《粤东简氏大同谱》,广采众书,力图据笔直书。除按族谱一般范例记录男性祖先外,还不惜重墨记载女性。简朝亮广征博引,将典籍中关于女性行为规范的条款写入族谱。通过对女性的记载和评论,可以了解以简朝亮为代表的部分岭南文人衡量女性的标准,以及这个标准如何在岭南社会践行。

 

中国学术国际化一瞥

——以“三夷教”研究为例                             马小鹤(451

【提要】回顾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 国学术国际化第二波中以及新时期三夷教研究的主要成果,概括其特点为:进入了"世界学术之新潮流",直接研究了传统汉籍,发掘和研究了敦煌、吐鲁番文书、 墓葬石棺、民间宗教文书、绢画等各种新材料,应用了回鹘文、图像学等新方法,取得了出色的成果。

 

评杨兆贵《<鹗冠子>新论》                           吴学忠(470

    【提要】自上世纪七十年代长沙马王堆帛书出土以来,由于《经法》等四篇有不少文句与《鹖冠子》相同或相近,《鹖冠子》不再像传统一样被视为伪书。海内外学界有几本专门研究《鹖冠子》的专著,主 要有孙福喜《〈鹖冠子〉研究》、戴卡琳《解读〈鹖冠子〉》、杨兆贵《〈鹖冠子〉新论》,还有不少论文。孙书大部分内容说明历代《鹖冠子》学的情况,戴书主 要分析了传统认为《鹖冠子》是伪书的原因,进而提出质疑,并从措词明理的角度来分析《鹖冠子》的政治理念。杨书根据先秦古书通例来论述,认为《鹖冠子》不是鹖冠子一人所著,也不是反映鹖冠子一人的思想,它应是一个学派的作品总汇。该书上编从思想主体、成篇年代、学派归属分章逐篇考证《鹖冠子》其中十篇,下 编总其成,从主要三方面——《鹖冠子》其书与其人的关系、鹖冠子的理想政治论(这是《鹖冠子》思想最有特色且是最重要的部分)、《鸦冠子》的形上学及其在 思想史的地位来论证。这样,《鹖冠子》的历史原貌、学派归属、历史地位得以恢复。文章还根据《鹖冠子》一书涉及的方方面面和其它论文进行比较,指出杨书创 新之处。

 

迻译《瀛涯》信达雅,研究“西洋”功力深

——英国汉学家米尔斯的英语译注本《瀛涯胜览》评介      张箭(451

【提要】英国现代汉学家米尔斯著述宏 富,并集中在汉学尤其是郑和下西洋和东方学。其最重要的论著之一便是明初马欢《瀛涯胜览》的英语译注本。该书系这本记述下西洋事迹最重要的史籍的第一个西方(欧美)语言译本,向西方读者推荐介绍并为西方世界引进了该书。米氏英译本的第一大优点便是译文做到了信达雅。其第二大优点便是很有研究、考证、辨析等见解,有的甚至超过了中国学者的研究。这些学术成果体现在它的众多注释中。其第三大优点为,该书还是研究马欢书和郑和下西洋的一本学术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