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践行习总书记对暨南大学“把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的嘱托,深入学习理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丰富内涵与核心要义,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学院历史系教工第二党支部与历史地理学硕士生党支部于20201114日至15日赴佛山市三水区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学习考察活动,在支部书记郭世强老师的带领下,师生对三水区的大旗头村、区博物馆、三水旧海关、北江水上居民等进行了考察学习。通过考察,师生们深刻了解了广东的古村落发展、水上疍民的生活以及近代航运交通发展的历史,深刻认识到了优秀传统文化在树立文化自信中的根基作用。

  

  

第一站 大旗头村

14日上午9时左右,我们一行人来到考察第一站——大旗头古村。大旗头古村,原名叫大桥头,也叫做郑村,始创于明嘉靖年间,位于乐平镇境内。2003109日被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称号。

  

师生参观大旗头村文化展览

考察伊始,我们便沿着村路,慢慢步行,感受古村独有的韵味。古村由清朝光绪年间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所建,整个村统一兴建,规划整齐。该村采用的是典型的梳式布局,集民居、祠堂、家庙、府第、文塔、村前广场以及池塘于一体,村落布局完整,每家每户都采用硬山顶镬耳式、封山墙以及“三间两廊”式样,部分大宅更以双层花岗岩石筑成,中间夹有铁板、铁支。整个古村相对完整地表现了广东农村民居的特点。大旗头古村虽历经百年沧桑,依然相对完整地保留着连片的广东传统民居。

  

大旗头村的古街巷以及“锅耳式建筑”外观

  

大旗头村建筑风格独特,其建筑特色为“锅耳式建筑”,内部布局采用广东民居典型的“三间二廊”式。前临半庙方扩,扩基砌以石坎,突出部份状如壶嘴;扩边有一笔形古塔——文塔;塔下有两方石;大者高三尺许,如砚;小者方块状,如印,组成一个明显的“文房四宝”齐全的人文景观,寄希望后代“读书做官”之意。

  

    第二站芦苞祖庙

考察大旗头村之后,我们坐车前往芦苞镇的胥江祖庙(芦苞祖庙)。芦苞祖庙位于芦苞中心城区北郊,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公元1208年),内有北帝庙、观音庙、文昌庙、华山寺,集儒、释、道三教合一。该庙与悦城龙母庙,佛山祖庙并列为广东省最有影响的三大古庙,1989年被确定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经国家宗教局、中国道协等国家、省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考究论证,芦苞祖庙被认定为南武当的主体庙宇。

芦苞祖庙外观

师生考察芦苞祖庙

  

据说,北帝是管水的神。祖庙背山面水,面对的是北江,在建国前,北江经常洪水泛滥,所以在此供奉北帝以镇水患。以前交通不便,均以船渡为主,由湖南、粤北来的客商经北江而下到此转入胥江(即现芦苞涌)经乐平、花都进入省城广州,是最便捷的水道,所以芦苞当时有小广州之称。只要是来往芦苞的船只,经此必先拜北帝庙,以求平安。

 

第三站 北江大堤

中午稍作休息之后,我们沿着北江大堤漫步。在江边,我们看到许多仍生活于水上的疍民。疍民以舟为家 ,捕鱼为生。我们走近一看,疍民大多会售卖一些鱼干制品,也有一些疍民在岸上养鸡养鸭,补贴家用。我们觉得甚是有趣,于是与这些疍民交谈,原来他们大部分人在岸上已有住宅,甚至有的人也有田地,只是他们会在捕鱼期住在船上,捕鱼生活。我们停驻在大堤上,眺望远处,欣赏自然的美景。忆苦思甜,感受疍民的穷苦生活。

师生在北江大堤上的合影

▲ 北江的水上居民

第四站 三水博物馆

下午三点左右,我们前往三水博物馆(纪元塔)参观。三水博物馆作为一座综合性公共博物馆,充分发挥文物藏品优势,曾举办了各种形式的陈列展览,成为展示三水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被评为佛山市文明窗口单位。在馆内,我们参观了碑刻廊,感受了水乡人民的生活,也找到一些价值颇高的碑刻资料。

师生一同参观区博物馆

 

老师们与三水博物馆馆长进行学习交流,并获得该馆赠送的文物资料。

 

 

第五站 三水老县城

15日早上,我们坐车前往三水老县城(西南街道河口村)。当大巴停下之后,映入我们眼前的便是雄伟的三水海关大楼。三水海关,作为英国在中国设立的最早海关之一,曾经是广州向西的触角。在英国人来到以前,三水出口的主要是铁锅;英国人来到以后,三水人开始向海外移民,与国际间的贸易也更为频繁。

三水旧海关大楼

 

参观海关大楼之后,便是大家自由参观的时间。一部分老师和同学前往江边,参观码头,聆听历史。江边有一座著名的桥型码头。据悉,1936年,广东第四路军总司令余汉谋借口要在三水县城河口建军用码头,拨白银二十万元,派梁少衡督建河口半江桥(桥型码头)。然而建成后,抗日战争的烽火就烧到了华南,河口失陷。这座桥一直未作军运,反而成为规模较大的船舶码头,造福了百姓,令商贸更为繁荣。同时,也有一部分同学沿着河口市场、三水老火车站,探寻历史的记忆。

 

 

河口邮局和河口运站(半江桥)旧址

 

在海关大楼附近,有一座黄色墙体的建筑,便是三水邮局。海关开放,中外联系增强,邮局似乎有了诞生的必要性。邮局位于粤西、粤北汇通广佛的交通门户,当时各地各式的信件、货物、汇款进入邮局,直接经由轮渡、铁路通达四方。

广三铁路旧址

 

繁茂的水运交通,也带来了三水河口老片区的繁华。广东第一条铁路——广三铁路从这里发出,直通广州。

 

第六站 西南镇旧街区及武庙

下午,我们来到本次考察最后一站,即为西南镇旧街区及武庙。西南街道原为北江的重要商埠,临近江边,沿江而下有驿西码头和武庙口码头,是三水对外通商、客运的集中地。人民路、中山路均与北江平行,宛如一双筷子,所以这两条路被称为筷子街。据史料记载,西南镇形成街区已有400多年的历史。1945年抗战胜利后,三水县政府迁到西南,三水中心城区进入了西南时代。

西南武庙

 师生对武庙内的碑刻进行考察

 

西南武庙,位于三水区西南街道云秀社区居委会新风路旁,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二十八年,光绪十五年(1889),民国六年都曾修葺或扩建。现除山门被拆毁外(仍保留有锅耳式风火山墙遗迹),所存石牌坊、前殿、聚宝阁、香亭、后殿等主体建筑尚保存完好。沿纵轴线由南至北排列,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呈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重修后之面貌。现有建筑面积900平方米。山门,前殿、后殿均硬山顶锅耳式风火山墙,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木构梁架结构,面宽三间,前殿、后殿进深三间。

 

通过本次考察活动,师生党员们更加深刻了解到了广东的历史文化传统,将书本知识与考察实践完整地结合了起来,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与近代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师生们更加坚定了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源,是构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精神标识。继承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要求我们结合时代要求集成创新,在亲身的考察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将之用到培育人才、提升思想文化素质的过程之中。通过学习考察,师生们都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在树立文化自信,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坚定了以教学研究发挥史学经世致用之功,致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记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的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