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制度内外——曾国藩东征军费的筹策(作者:刘增合)

发布人:黄绍英 发布时间:2017-01-05

  

作者:刘增合                载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87本第4

  

【摘要】曾國藩統率的東征湘軍是清代咸同時期國家經制八旗、綠營之外,最為重要的武裝力量,在平定太平天國起義的過程中,地位和影響大大超越經制之軍,厥功甚偉。惟該武裝力量的軍費供應與咸同時期清廷的供餉制度不相鑿枘,無論是建立在酌撥舊制基礎上的協餉制度,還是經清廷變革之後的咨商撥解新制,均難以滿足東征湘軍的軍費需求。因而,東征湘軍的軍費籌策頗費周折。咸豐四年春天東征開始,迄于咸豐十年春天,曾國藩統率湘軍轉戰于江西等省,國藩本人因不領外省治權,餉項來源一切聽命于他省督撫。贛省歷任巡撫在供餉心態上,積極與消極兼具,恒無常態,曾氏受盡磋磨;大部份負責供餉的外省,出於安全唇齒關係的考慮,基於人脈親疏,表現差異極大,鄂撫胡林翼、晉撫王慶雲積極籌解,不遺餘力,而其餘大部份省份督撫亦有籌解,但並未按額依時協濟,湘軍餉源一直處於竭蹶狀態。曾氏試圖邀權,胡林翼以及曾氏僚友亦在不同層面助其籌權,當東南戰局發生大變后,始獲得兩江總督大任。在清廷支持下,曾氏運籌在贛省、湘省、粵省等,推行「隔省籌餉」之策,歷盡曲折,引發的糾葛、對抗不在少數。隔省擴餉之舉,實際上是對既有的協餉制度、咨商撥解制度的超越,在做法上史無前例,難度之大前所未有。因戰略需要,清廷、部臣在曾氏隔省擴餉過程中,既有牽制、防範,更多時候則是支持配合,體現出曾氏突破舊制籌餉過程中,事件當事人與清廷上層「共謀」的特徵。這一咸同戰時的生動案例,洵屬多側面揭示近代制度之變過程中,「人、制度、環境、需求」多種因素彼此牽制、互有影響的歷史實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