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夏泉
-
邮箱
txiaquan@jnu.edu.cn
-
专长
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粤港澳近现代史与高等教育管理、党建与思政研究
(二)、B类刊物(中文统计源期刊 CSSCI)
《清代闭关政策论争》,《新华文摘》2003-4;
《中国近代对外开放思想研究的拓荒之作》,《开放时代》1991-6;
《何炳松“拆墙主义”的教育理论述评》,《教育评论》1991-4;
《新版〈辞海〉的两处错漏》,《中国图书评论》1992-2;
《“以他的史著而存在” 》,《广东社会科学》1993-4;
《新版<辞海>错漏举要》,《暨南学报》1994-2 ;
《端方与暨南学堂》,《暨南学报》1995-2 ;
《国际大都市与广州高等教育》,《开放时代》1995-5 ;
《试论暨南大学在民国高教史上之地位》,《暨南学报》1996-2 ;
《在综合大学实施综合素质教育之我见》,《高等理科教育》1997-4 ;
《试论晚清早期驻外公使的国际法意识》,《江西社会科学》1998-10,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1999-1全文转载,时任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所长、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教授在《1999年中国近代史学术动态概述》(刊《近代史研究》2001-1)对该论文予以肯定;
《何炳松与南洋问题研究》,《东南亚研究》1998-3 ;
《利用历史知识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高等理科教育》1998-2 ;
《何炳松的华侨高等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教育评论》1999-1 ;
《浅谈开展研究生学术活动的实践与体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6;
《试论端方的教育思想》,《暨南学报》1998-1 ;
《试论上一个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高等理科教育》1999-3 ;
《开眼看世界与郭嵩焘的教育思想》,《暨南学报》1999-2 ;
《晚清早期驻外公使的爱国主义意识》,《江西社会科学》1999-7 ;
《何炳松与<暨南学报>的创办》,《暨南学报》2001-1 ;
《郑振铎与上海国立暨南大学》,《暨南学报》2001-5 ;
《试论西方高等教育明清时期在中国的传播》,《江苏高教》2004-4 ;
《“史学沙龙”与研究生教学方式的创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3 ;
《试论首任驻美公使陈兰彬》,《暨南学报》2000-3 ;
《清代闭关政策研究述评》,《清史研究》2002-4 ;
《开眼看世界与晚清驻外公使之派遣》,《光明日报》《史学周刊》2002.6.25 ;
《嘉道年间英华书院创校南洋研究》,《东南亚研究》2003-5 ;
《陈序经与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2004-2 ;
《读<澳门开埠初期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9 ;
《龙思泰与早期澳门研究》,《东南亚研究》2000-2 ;
《19世纪粤港澳教育的演变与交流》,《暨南学报》2002-6 ;
《马礼逊学校考实》,《澳门研究》(16),澳门基金会2003年版 ;
《晚清澳门教会教育研究》,《澳门研究》(17),澳门基金会2003年版;
《清嘉道年间新教教育研究》,《澳门研究》(21),澳门基金会2004年4月版 ;
《陈子褒与清末民初澳门教育》,《澳门研究》(22),澳门基金会2004年6月版,与徐天舒合作;
《试论明清基督教教育与粤港澳社会》,澳门《文化杂志》2004年夏卷 ;
《明清之际天主教教育创校澳门研究》,《澳门研究》(23),澳门基金会2004年8月版 ;
《清代中国传教士培训基地:澳门圣若瑟修院》,澳门《文化杂志》2005年春卷 ,2009年获第二届澳门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中国第一所教会学校:澳门圣保禄学院研究》,《澳门研究》(26),澳门基金会2005年2月版 ;
《基督教教会教育中西演变述略》,《澳门研究》(28),澳门基金会2005年6月版;
《教会教育家那夏理与真光书院》,《暨南学报》2006-3,与孟育东合作 ;
《略论“忠信笃敬”的暨南校训精神》,《东南亚研究》2005-6 ;
《明清基督教教会教育研究范式辨析》,《澳门研究》(36),澳门基金会2006年10月版 ;
《防范宗教渗透的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06-5 ;
《试论抗日战争时期国立东南联大的筹建》,《民国档案》2006-3;
《试论陶铸与暨南大学的重建》,《东南亚研究》2006-5;
《穗港澳大学生国家民族观念比较研究》,《澳门研究》(37),澳门基金会2006年12月版,与章琰合作,2010年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
《冒籍视野下的“国际高考移民”现象研究》,《澳门研究》(40),澳门基金会2007年6月版,与于保山合作;
《试论清季江南储材学堂》,《教育评论》2008-1,与于保山合作;
《探寻谭其骧先生早年学术足迹》,《东南亚研究》2008-3,与曾金莲合作;
《追寻曹聚仁先生早年的活动足迹》,《东南亚研究》2009-5,与蒋超合作;
《试论民族主义与“非基督教运动” 》,《澳门研究》(53),澳门基金会2009年8月版,与蒋超合作;
《教会大学学生民族意识的觉醒:以五四运动中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学生运动为个案的考察》,《民国档案》2009-3,与曾金莲合作;
《晚清驻外使馆的设立》,《江西社会科学》1992-3,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全文转载;
《“五四”运动中上海圣约翰大学学生的爱国运动》,《澳门研究》(50),澳门基金会2009年2月版,与曾金莲合作;
《试论社会转型时期宗教影响与大学生成长问题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9-12,与程强强合作;
《广州圣三一中学学潮与收回教育权运动》,《民国档案》2010-4,与程强强合作;
《1929年第一次南洋华侨教育会议研究:以文化认同与适应为视角》,《东南亚研究》2010-6,与冯翠合作;
《 马万祺研究综述》,《澳门研究》2011-1(总60期),澳门基金会2011年2月版,与董锦合作;
《广州格致书院(岭南学堂)澳门办学研究》,澳门《文化杂志》2011年冬卷(总78期),与刘晗合作;
《东南亚华人宗教教育初探》,《东南亚研究》2011-4,与焦蓓蓓合作;
《国际高考移民现象透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0,与于保山合作;
《试论郑洪年与民国华侨高等教育的创办发展》,《民国档案》2012-1,与刘晗合作;
《孙中山致函教会教育家那夏理考证》,澳门《文化杂志》2012年春季卷(总82期),与程强强合作;
《郑洪年与国立暨南大学的党化教育(1927-1934)》,《东南亚研究》2012-3,与刘晗合作;
《城市的“面子”与“里子”:以广州“穿衣戴帽”工程与“水浸街”为例》,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总第8期(2013年7月);
《本土之外:澳门抗日战争研究述评》,《民国档案》2013-3,与冯翠合作;
《1948年前后中澳缉私谈判探微》,澳门《文化杂志》2014年春季卷(总90期),与冯翠合作;
《岑春煊研究述评》,《广西民族研究》2014-2,与胡芸合作;
《高端人才引进触发的高校内部新矛盾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14-3,与童锋合作;
《柯麟研究的进展与展望》,《澳门研究》2015-3(总78期),与刘诗悦合作;
《民国时期甘南的藏族文化发展活动》,《民族教育研究》2015-5,与蒋超合作;
《九校联盟卸任校长群体特征研究》,《现代大学教育》2016-3,与刘思亮合作;
《接管与归并:1949年国立暨南大学走进新时代》,《暨南学报》2016-12,与童锋合作;
《高水平大学科研团队引才创新机制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6-20,与童锋合作;
《基石、灵魂与肌体:中国大学科研发展生态的框架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6-23,与童锋合作;
《试论“根叔”非主流文化模式成因》,《中外论坛》2016-5,与童锋合作;
《美国研究型大学内部治理体系及对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启示》,《广东社会科学》2017-4,与童锋合作;
《从多元到统一:建国17年高考改革文化生态嬗变研究》,《高教探索》2017-8,与童锋合作;
《社区育人视角下的大学生党建工作探析》,《暨南学报》2017-8,与廖勇合作。
(三)、其他论文(50余篇)
还在《光明日报》、《中国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科学时报》、《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社会科学辑刊》、《贵州文史丛刊》、《广西社会科学》、《上海教育科研》、《中西文化研究》、《汉学研究》、《教育史研究》、《广东史志》、《湛江师院学报》、《广东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特区与港澳经济》、《世界汉学》、《经济前沿》、《宗教比较与对话》、《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丛刊》、《思想教育研究》、《思想教育探索》、《侨务工作研究》、《温州大学学报》、《黑龙江高教研究》、《中国研究生》、《当代港澳研究》、《博览群书》、《神州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