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忠鑫:行走的师者

发布人:黄绍英 发布时间:2017-12-26


转暨南大学网站文章  https://www.jnu.edu.cn/2017/1220/c2624a165692/page.htm





书桌上堆着繁杂的纸页,几个学生围着一位老师问问题,初进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黄忠鑫的办公室时看到的便是这幅场景,匆忙而又充实。提及进入我校之后的四年时光,今年32岁的黄忠鑫直言光阴飞逝,但回看又觉得收获良多。

兴趣为引,前辈指路

谈到科研,黄忠鑫说:“科研最重要的是兴趣,写论文本质上是对阅读史料,问题思考的体现。如果没有兴趣,科研就变成了发论文拿项目的负担。”这几年,黄忠鑫共发表了17CSSCI论文,其中A3期刊论文两篇。除此之外,他还主持了一系列的科研项目。

黄忠鑫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评选。当时,确定要申报项目已是临近正月。在将自己的标书投进历史系主任刘增合的邮箱时,黄忠鑫本觉得会杳无音讯。结果没想到,第二天他就收到了刘增合的回复,并在大年初二就回到学校与刘增合进行面谈,讨论相关的细节。学校前辈的关心让他感动不已,这段经历也让他收获颇丰。

目前,这个题为“明清徽州都图里甲制度的区划形式与运行实态研究”的项目已经进入中期审核阶段并平稳运行。对于项目的未来,黄忠鑫希望可以形成一部专著和一个数据库,做到既有创新性研究,也有学术基础工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因为有了兴趣的指引,以及学校前辈的一路支持,黄忠鑫的学术之路才愈加宽广。

点灯引路,教学相长

虽已过去了很长时间,但黄忠鑫对第一天上课的场景依然记忆犹新。“刚到珠海,因为不熟悉环境,差点走错教室;上课的时候本来以为PPT数量是够的,但是没想到提前上完了,当时也没想到互动,也没有任何交流经验……”

面对这样的情况,学校及时伸出援手,在各个方面给予支持。不仅安排了专门的老师听课,还组织了青年教师培训,讲授着装的注意事项、讲课的具体技巧等。一次次的指导分析让黄忠鑫明白教学的艺术。

学校的指导是点灯引路,教学之路应怎样行走仍需自己的摸索。黄忠鑫没有拘泥于课本,而是通过对不一样的史料进行比勘、校对、研究,采用讨论的上课形式、田野实践的教学方法,让同学们在一次次的头脑风暴里学习知识。在这个过程中,黄忠鑫同样开阔了自己的思路,做到了教学相长,与学生共同进步。

作育人材,授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人师者,需以谦虚和善之心待人。在2015级历史系学生叶鹏的眼中,黄忠鑫是一个上课严肃认真,但是私下里又非常“接地气”的老师。叶鹏说:“我虽然不是千里马,但是忠鑫老师绝对是我的伯乐。从大二开始上他的历史地理课,到后来选择他作为自己的优异生培养计划的联系导师。这两年多来学到的本领、收到的照顾数不胜数。”

叶鹏印象最深的是黄忠鑫指导自己撰写第一篇学术论文的过程。当时所写的那篇论文方向是历史地理学,本以为只是一次普通的修改,可是黄忠鑫的认真程度却超乎叶鹏的想象。黄忠鑫不仅在论文上批注了密密麻麻的修改意见,还两次约见他当面详聊。只不过四千余字的小作业,后来却在黄忠鑫的指导下变成了一篇近万字的论文。正是这件事情让叶鹏感受到了什么叫做论文,什么叫做学术写作。

田野乡间,行走的力量

当聊到自己的兴趣爱好的时候,黄忠鑫说最大的爱好是田野考察。三五个人,走入乡间,分工不同,多样的讨论擦出智慧的火花。有时候一次不经意的寻觅,得到的却是别样的发现。

记得一次去往安徽徽州乡村考察,黄忠鑫一行人本以为要寻访无果、草草了事,正准备灰头土脸地回去,结果碰到了乡镇府食堂的老伯。老伯热情地邀请他们去家里做客,酒过三巡,聊天的时候,黄忠鑫无意间听老伯提起有一箱东西,便提出要看看,一打开竟发现那是一箱清代民国时期的历史资料。之后他们便没有立即返程,又多呆了几天,考察了周围村落,搜集了许多资料。

黄忠鑫说:“田野考察的故事真的太多了。考察真的不能偷懒,特别是城市里的考察,有的时候可能因为偷个小懒就错过了重要的史料。”实践才能出真知,在一步步乡野的践行中,黄忠鑫感受到了更多的风土文化与深刻的历史内涵,对自己所研究的历史地理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学术之路再添新砖。

四年,转瞬即逝,而黄忠鑫一直在自己的道路上收获。对于未来的四年,黄忠鑫认为最重要的是规划——规划自己的人生,规划自己的道路。人生需要自己去写就,而他一直在路上,行走在学山书海,行走在田野乡间。

(/新闻社 叶正芃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