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中外关系研究所主办
顾问委员会(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明达(广东) 马小鹤(美国) 王子今(北京) 田卫疆(新疆)
刘迎胜(江苏) 李锦绣(北京) 吴玉贵(北京) 张国刚(北京)
张 磊(广东) 陈高华(北京) 陈得芝(江苏) 范立舟(浙江)
季塔连科(俄罗斯) 周伟洲(陕西) 庞晓梅(俄罗斯) 波波娃(俄罗斯)
姜伯勤(广东) 章开沅(湖北) 彭 卫(北京) 谢和耐(法国)
蔡鸿生(广东)
编辑委员会
主管:暨南大学
主办:暨南大学中外关系研究所
主编:纪宗安 马建春
编委(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建春 王元林 刘正刚 刘增合 纪宗安 李云飞 吴宏岐 张应龙
张其凡 张晓辉 陈伟明 郭声波 冀满红
编辑室
主任:刘永连
执行编辑:乔志勇 秦静雅
《暨南史学》第十三辑目录及摘要
孟子内圣外王思想研究 沈锦发 刘乃华 杨兆贵(1)
【提要】本文从孟子性善论之心的质性与性的内涵、存养扩充、性善论的意义及内圣思想的形上思维,去了解个人成德成圣之可能依据。从内圣成德的理想典范去了解成德之工夫进程,在心性论、工夫论的探讨中,进入孟子的内圣思想的领域,重在实践成德之教;从王道思想之政治、政权的转移、治权的行使,深入孟子的外王思想,重在突显外在事功。然而,内圣与外王并非判然二分,而是可以相互贯通;依此理路,最后探究陈述孟子内圣外王的基本性格及基本结构及孟子内圣外王的原理。
汉武别国考 周运中(22)
【提要】东汉郭宪的《汉武帝别国洞冥记》记载了很多域外事物,本文考出的有西域的蓝纹奶酪、啤酒、齐墩树、哈密瓜、阿勃参树,东北海外的火山、蜂鸟、巨螯蟹,西南边疆的茶、东南亚的犀角、珍珠、石棉、亚洲巨龟,等等。此书涉及地域广泛,很多内容不仅是在中国古代文献首次出现,甚至可能是唯一记载,所以价值很高。
唐代淮西镇割据势力演变与元和淮西战争 杨文春(31)
【提要】在李忠臣节度期间,作为淮西镇核心割据势力的河北利益集团已经形成。淮西正式走上割据之路后,一直处于国家州县的包围之中。与此同时,淮西内部各势力派别(割据派、反割据派和游离派)的分化也逐渐显露。由于李希烈逆乱失败,割据势力遭受重创。为解决割据势力即将中断的危机,以吴少诚等为首的新时期河北利益集团不得不对自身进行由河北平卢化向淮西本土化的转变。转变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淮西镇的割据命运,在对宪宗削藩事业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淮西战争中,这一点得到了充分体现。
读《宋史·张咏传》札记 张卫忠 张勇(45)
【提要】《宋史·张咏传》对张咏激励上官正出兵平蜀乱的记载与其他史籍存在歧异。对比不同史料,可以发现《宋史·张咏传》是将本来发生在至道三年平刘旰之乱时的事迹混淆为至道元年平李顺余部之乱时,并造成了对上官正平李顺余部作战不力的误载。考其记载失误之史源,则显然是沿袭宋祁为张咏所作《张尚书行状》之误。这种失误的原因则是元朝史臣修《宋史》多直接抄录宋修实录、国史,而宋朝国史中名臣传又多抄录行状内容,故层层致误。
金世宗改名辨析 冯先思(50)
【提要】金世宗曾经更改过其汉名,刘浦江先生《金世宗名字考略》据金代石刻《通慧圆明大师塔铭》所载金世宗名讳,定其字为褎。冯先思《金世宗初讳考》据影钞金代刻本《类篇》的避讳,定其字为褏。二者究竟孰是孰非,尚须进一步辨析。本文作者据影金抄本《类篇》的避讳规律,考订其本名当为褏,而非褎。
平宋战争中伯颜军前行省的参谋组织与人员
——兼论伯颜幕僚在至元中后期政治中的浮沉 周思成(56)
【提要】1274—1276年间,为全面进攻南宋,元朝设立了以伯颜丞相为首的军前行省,专一负责南征事宜,并为之配备了强大的幕僚组织。这一幕僚集团可约略区分为军政事务综合作战规划翻译及情报搜集和本部警卫四大类。他们职权广泛,负责军机文书和口头命令的传递,行省对下属兵团的监督联络,起草书启、贺表、黄榜和檄文,向朝廷汇报军情和申报赏罚,提出战略战术建议,拟定作战方案,搜集和翻译情报,实施军事管制和接受封存敌方财产,警卫行省大营,甚至担任临时的外交使命,等等。南宋征服后不久,阿合马推动的对伯颜及军前行省的审计,阻止了他们在至元中期的政治中继续发挥重要影响。
明清广州府治南海、番禺二县说商榷 吴宏岐 贾富强(68)
【提要】关于明清广州府治于何县问题,学者大多认为广州府治南海、番禺二县。实际上,这种说法混淆了所辖和所在这两个基本概念,即把广州府所辖南海、番禺两个附郭县邑当成了广州府治的具体所在。另外,亦有个别学者认为广州府治南海县,或治番禺县。本论文通过梳理明清广东地方旧志,认为明清广州府署的位置并非一成不变,在大多数时间里府署治于广州内城布政使司署之西侧,但在清初顺治七年至康熙二十二年期间府署移于广州外城高第街。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和舆图资料的细致考证,可以进一步具体推定明清广州府开署于广州内城期间,其治所应当在南海县辖区之内;而在清初广州府迁署于广州外城期间,其治所应当在番禺县辖区之内。
民族迁徙与明清时期广东连山的政区演变 谭嘉伟 王银田(80)
【提要】在过往的历史政治地理研究中,关于政区演变的路径,已有不少学者在地域开发、环境变迁、行政成本、文化习惯等方面加以阐明。然就民族迁徙与政区演变两者的关系而言,相关的研究则仍未得到充分的展开。因此,本文希望以南岭山脉中广泛存在的山地民族作为切入点,进而探讨明清时期广东连山政区演变的历程。基于连山的个案考察,或能有助学界重新检视民族迁徙之于历史政治地理研究当中的意义。
雍正、乾隆两朝《临汾县志》比较初探 罗玮(92)
【提要】隋唐以来的临汾县一直是平阳府的首府之地,其在古代中国北方的经济与文化地位都颇值得一书。临汾县自元代以降历代修志兴盛,现在保存下来的县志亦十分丰厚。其中雍正八年、乾隆四十四年所修四部《临汾县志》不但保存较为完整,而且时间上前后衔接,内容上有延续性,因此很有必要对其版本和内容进行比较研究。这不但有利于我们了解明清时代的晋南地区社会状况,而且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方志编撰亦大有裨益。
在华英商的派系之争与律劳卑对华政策的失败 张坤(106)
【提要】本文主要探讨律劳卑来华期间英商内部派系之争的表现及其对律劳卑政治取向的影响,尤其是广州英商商会这一历史事物的诞生和死亡过程,从而展示出鸦片战争前在华英商派系之争的一贯性和难以调和性。在华英商的派系之争最终导致律劳卑对华强硬政策群众基础的坍塌,成为律劳卑失败和病死的重要内因。
陈寿祺、宋湘交游考
——兼述乾嘉间翰林之生活 宋一明(115)
【提要】清代学者陈寿祺与诗人宋湘,为嘉庆四年同科进士,散馆俱授翰林院编修。在京比居,在外相济,考其交游,以见彼时翰林生活之情形。
《文史通义》札记两则 任仁仁(127)
【提要】文章以现存《文史通义》为基础,探讨了章学诚两个一以贯之的观念。在章学诚看来,三代最重要的特点是治教不分,官师合一,同时这也成为其行文立论的一大根据。圆通是章学诚修史的最高目标,虽然该篇今已散佚,但从相关史料中仍可以看出章学诚心目中的圆通所在。
李慈铭遗文辑释 张桂丽(133)
【提要】李慈铭文集已刊行者有《越缦堂文集》《越缦堂文钞》《越缦堂骈体文》《越缦堂诗文集》等,但还有部分散佚。本文搜辑《越缦堂日记》中十四篇文章,并加以筒释。
章太炎“三王不识字”说考论 刘晓亮(144)
【提要】章太炎曾评价王安石、王夫之、王闿运三人之文字学研究如瘖聋者之视书,但被湘学后学杨树达、李肖聃等解释为三王不识字。今人研究不寻本源,不仅袭用三王不识字说,且错解三王。考察这一说法的来龙去脉,不仅可以探寻章太炎之本旨,亦可探析此说背后所关涉的学术分歧。
民国药物学术历程再探
——基于社会调查和统计的考察 芦笛(156)
【提要】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科学药学兴起、本土中药学术衰落,以及中药的科学研究浪潮高涨的关键时期。总体而言,西医药在东部沿海城市,以及长江中上游的汉口和重庆相对较为盛行。科学药学教育在专科以上学校中平稳发展,并得到政府的支持,而本土中药学术教育却受到压制,难以进入官方教育学制系统。此外,相对于中医群体中始终缺乏专门的中药学术研究社团,清末成立的中华药学会不仅在民国时期推动了科学药学的发展,而且也主动采取了有利于自身生存与成长的有效措施。中华药学会等社团或个人创办发行的科学药学专刊中不乏学术水平较高者,整体数量亦远多于以继承本土中药学术或汇通中西药物知识为目标的专刊,体现了科学在药物学术格局中的主体地位。药物学术专著与刊物中有关中药的科学研究,实际上也凸显了科学药学在学术上的强势。
宁粤对峙与广东省参议会选举 彭展(182)
【提要】闽变后南京政府积极推进统一,改革省制。陈济棠为应时局,利用《宪草初稿》赋予省参议会之重要职权,筹备成立广东省参议会。参议会由于选举动机不纯,过程缺乏民主,带来西南内部政治资源的争夺,导致西南整体力量弱化。参议会亦随其职权的改变而变化,沦为当局御用工具。以此为界,西南内部渐行疏远,各谋出路,表面上得以暂时因应,实际在此后宁粤之争中处于被动的守势。
党务与侨务:抗战时期国民党海外部侨务工作述评 张应进(197)
【提要】抗战开始后,救国图存成为侨务最重要的主题。及至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法西斯南进,东南亚各地纷纷沦陷,支援侨居地抗战、难侨归国与救济、海外宣传等等,成了新的侨务主题,丰富了这一时期的侨务内容。国民党有感于时局变化而设立的海外部,在整个抗战时期的侨务工作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海外部的侨务工作亦与时代大背景及抗战形势密切相关,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由鼓励侨胞支援祖国抗日向号召侨胞参与当地抗战及辅导服务归、难侨的不同重点的转变。抗战时期国民党海外部在侨务工作中的表现与作为,是民国侨务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关注与探讨。
朝鲜司译院“蒙学”及《蒙语类解》 乌云高娃(205)
【提要】朝鲜司译院是朝鲜王朝时期官方设置的学习外国语、培养翻译人才的译学机构。司译院设有汉、蒙、倭、女真语等四学,分别教习汉语、蒙古语、日本语、女真语。司译院蒙学所用教科书保留至今的有《蒙语类解》《蒙语老乞大》和《捷解蒙语》三本。其中,《蒙语类解》是蒙、汉、韩三种语言对照的词典,是朝鲜司译院蒙学所用教科书之一。《蒙语类解》没有序言和跋,其最初的编撰者、刊行年代等问题尚不清楚。《蒙语类解》是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始用于司译院蒙学’’的。朝鲜司译院所编撰的蒙学用书《蒙语类解》与元明时期所编撰的蒙汉合璧分类辞书有一定的承传关系。
越南宣光武氏(裒主)政权考论 韩周敬(213)
【提要】裒主政权盘踞越南宣光地区达151年之久,其间经历五世、六主,在其势力最盛时,不但完全占据了宣光全境,还占领了邻接之山西、太原上游,从而在宣光基本政治区外围构筑了一层缓冲区。其后缓冲区被打破,后代裒主虽历经努力,终不得重建。在裒主时期,先后有枚物州谊郎城、大同堡和陆安州谊郎城三个治所,其所辖地域被总称为安西营,对于此点,由于对武德恭迁治史事的考证不清,《大越史记全书》将其混淆了。
中国历代文献中的阿曼地名考释 牛攀(232)
【提要】阿曼历史的起源较早,且以造船、航海及盛产香料而著称,很早即与中国有过直接或间接的交往,因此关于阿曼地区的描述也很早就进入中国的历代文献中。本论文意在探察及梳理中国历代文献中对阿曼地名的描述及记录,希望有助于厘清历史上中国与阿曼交往的历史脉络,廓清舛误。
1882年英国占领埃及问题研究述评 叶亢(242)
【提要】1882年英国占领埃及事件在世界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此事件导致英国改变了原有的中近东政策,对英帝国历史影响深远。此事件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和研究兴趣,产生了众多的研究成果。对这些成果进行评述,可以对英埃关系以及英帝国史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附:《暨南史学》稿件格式要求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