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史学》第十四辑(2017年8月出版)

发布人:黄绍英 发布时间:2020-07-14

文学院中外关系研究所主办

 

顾问委员会(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明达(广东)  马小鹤(美国)  王子今(北京)  田卫疆(新疆) 

刘迎胜(江苏)  李锦绣(北京)  吴玉贵(北京)  张国刚(北京) 

  磊(广东)  陈高华(北京)  陈得芝(江苏)  范立舟(浙江) 

季塔连科(俄罗斯)   周伟洲(陕西)  庞晓梅(俄罗斯) 波波娃(俄罗斯)

姜伯勤(广东)  章开沅(湖北)    卫(北京)  谢和耐(法国) 

蔡鸿生(广东)

编辑委员会

主管:暨南大学

主办:暨南大学中外关系研究所

主编:纪宗安  马建春

编委(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建春  王元林  刘正刚  刘增合  纪宗安  李云飞  吴宏岐  张应龙

张其凡  张晓辉  陈伟明  郭声波  冀满红

编辑室

主任:刘永连

执行编辑:乔志勇  秦静雅 

 

《暨南史学》第十四辑目录及摘要

 

西域南北向链状排列墓葬种属及相关问题研究                                                                          李树辉(1

【提要】西域地区南北(或东北西南)向链状排列的竖穴木椁墓,是战国末期以迄唐代乌古斯部族及其先民始终保持的墓葬形制。墓葬排列方式是对其历史记忆的反映,昭示着该族群自北向南或自东北向西南的迁徙历程。中天山南北地区是乌古斯部族的发源地,作为该部族标志的狼图腾文化是公元前2世纪上半叶在中天山地区形成的。岩画和壁画中的狼及相关制品等都出版乌古斯人之手。乌孙与塞种同属于蒙古人种,操用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语言,但分属不同的群落,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所谓乌孙、姑师、突厥等“古代民族”仅是同一群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称名,只不过统治权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其不同部落间发生了转移。

 

宋与南汉交往考                                                                             陈欣(37

【提要】北宋立国,统一之战势在必行,南方诸政权对此皆有应对。割据岭南一隅的南汉政权与宋交往时断时续,与其他南方政权或示好、或朝贡、或紧修战备的态度多有不同。梳理这段历史,对于研究宋初征服南方政权、南汉灭亡前后的历史有重要意义。

 

南宋高、孝之际“亲征”口号下御营(宿卫)使司之设

——侧重于军政运行的考察                                                            贾连港(47

【提要】南宋高、孝之际,在“亲征”口号下,宋廷先后设置了御营宿卫使司、御营使司。绍兴末年,在打算“亲征”之时,高宗任命杨存中为御营宿卫使,并组建了御营宿卫使司。其初设的职能主要是负责江防,与宿卫之职多不相关。隆兴初年,孝宗又任命杨存中为御营使,再度负责沿江防务。但御营使司未及发挥作用,便补罢废。御营(宿卫)使司之设,其主要目的不是因“亲征”而保障皇帝安全,而是防卫南宋核心统治区。在议和失败、被迫应战的情况下,孝宗进而任命杨存中为都督江淮之职,御营(宿卫)使司已非时局之需要。

 

地理决定论的局限

——元朝经济区域整合研究                                                          王明前(60

【提要】元朝为维护多民族王朝版图的统一局面,通过强有力的以重农为主旨的宏观经济政策,发挥货币在商品经济和区域经济交流中的经济管理手段作用,在积极恢复原金朝、南宋、西夏、大理政权统治区域各自农业水平的基础上,促进各地区经济的区域整合。历史事实证明,元朝不仅吸取了金朝货币政策失误的历史教训,切实提高了宏观经济管理的能力,而且恰恰通过恢复各经济区域传统的经济基础,有效实现了国家经济统一体的形成。特别是,元朝尽管通过漕运等经济手段维护了腹里政治中心区的经济繁荣,并使之成为重要的经济重心区域,但是元朝并不因此损害其他经济区域的繁荣和国家经济统一体的形成。

 

明代中叶亦不剌与满都来阿哈剌忽入迁青海及其动向新考                                  褚宁(82

【提要】自明代中叶始,以亦不剌与满都来•阿哈剌忽入迁青海为开端,掀起了蒙古人大规模入据青海的浪潮。此二人本为蒙古右翼应绍卜部与阿尔秃厮部首领,后因与答言合罕发生内讧,不得已南下避居青海。从此,他们以青海为基地,南下掠洮、岷,北上攻甘、凉,给明朝西部边陲造成不小的压力,所谓“西海之有虏自亦不剌始也”。本文通过考察亦不剌与满都来入据青海后的活动轨迹,认为二人于嘉靖四年(1525)击败前来收捕他们的蒙古本部后,相继投顺北归。满都来先随本部大军一道重返河套,而亦不剌却在北徒途中再度叛入青海。直至嘉靖十一年(1532),亦不剌遭衮•必里克吉囊攻袭,下落不明。

 

永乐时期中国在东南亚区域的经略

——以郑和下西洋为中心的分析                                                      叶冲(14

【提要】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看,郑和下西洋的重要性,或可理解为永乐时期的中国在海外经略,并成功地在东南亚区域建立了一种单极体系。这是永乐时期的中国兼具实力和意愿的结果,当时的中国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发挥主导国家的作用与影响力,保证了东南亚区域的稳定和安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郑和下西洋时期东南亚区域所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和关联活动,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永乐时期中国在处理海外关系时的立场态度和政策取向。

 

从小学古训的流传看明中后期社会文化生态之变化                              吴泽文 陈广恩(119

【提要】明中叶以降,随着朱熹《小学》在民间的式微,岭南士人黄佐以《小学》为母本编纂《小学古训》,其结构有所突破,内容精简扼要,黄佐在《泰泉乡礼》中亦将其作为社学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然而《泰泉乡礼》流通有限,《小学古训》的编纂特色亦使其遭遇“自反性”陷阱。加之《小学》受统治者推崇,其他趣味性童蒙教材盛行,以及明代科举制下功利学风的影响,该书在“官与民”两个社会领域黯然失色。《小学古训》的最终式微,其实质是明代中后期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变化的个案性反映。黄佐等程朱学者所改编的《小学》类教材亦投射了明中叶程朱学逐步僵化的发展态势。

 

钱大昕元史氏族表成书时间新探                                                      刘砚月(131

【提要】《元史氏族表》是清儒钱大昕治元史的力作。关于《氏族表》的成书时间,学界多据卷末黄钟识语认为成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笔者根据钱大昕《年谱》及书目题跋等史料,考订出被《氏族表》高频引用的《雪楼集》、《金华集》、《秘书监志》、《元统元年进士题名录》等九部文献的获取时间,大致还原了《氏族表》写作的时间线。基于多个时间点上《氏族表》稿本状态的比较,发现嘉庆三年(1798)稿本的面貌与嘉庆十一年刊本最为接近,笔者认为将嘉庆三年视为《氏族表》的成书时间最为妥当。

 

晚清东平教案研究

——以柳堂东平教案记为中心                                            吴青 王江源(140

【提要】晚清以降,西方教会势力侵入山东内地,民教滋事案件屡见迭出,发生于19001901年的山东东平教案便是其一。时任东平州知州的柳堂据此案著有《东平教案记》,详细记载了东平教案的爆发缘由、过程及他本人对教案的“持平处理”。作为晚清州县官群体中的一员,柳堂对教案的处理为我们窥视教案中的地方官员角色及官民教关系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视角。

 

留学生与新疆近代教育体系的建构                                                 李新华(153

【提要】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留学生作为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发挥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民国时期的新疆留学生通过创办学校、充实教育队伍等途径推动了新疆近代教育尤其是宗教教育的发展变革,构建和发展了新疆近代国民教育体系,但同时传入和传播了“双泛思潮”,给新疆教育界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东沙岛劳工惨案及各同乡会的援助                                                   郭渊(163

【提要】20世纪20年代中期东沙观象台、灯塔工程建筑期间,由于政府和承包方的不作为,造成了60多人殒命的东沙岛劳工惨案。惨案发生后,尽管海岸巡防处、承包商进行了救援情况的说明,但无法掩饰其不作为而引发惨案的事实。各同乡会、工商友谊会同情和支持劳工的正当诉求,展开了声援工作,并进行了社会调查,诉诸社会舆论。尽管因组织的松散影响了它的作用发挥,但在其推动下该惨案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与同情,并为事件的解决奠定了基础。通过这段历史可以看到,东沙劳工权益的保障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分不开,国家的统一与劳工制度的健全使该案最终获得解决。

 

试析20世纪3040年代旅暹潮侨赡家性侨汇的受惠者及亲属网络

——基于《潮汕侨批集成》的解读和分析                                            张钊(176

【提要】以潮汕人为代表的广大闽粤两省的底层百姓在南洋谋生之余往往会将其辛苦所得寄回家乡以赡养家人。与千千万万的普通中国百姓一样,这些华侨身后都有一个庞大的亲属网络,主要包括父母妻儿、兄弟姐妹、祖辈、父系亲属、母系亲属、姻亲以及左邻右舍和朋友。一笔笔寄自海外的汇款也就理所当然地惠及到这些亲属的身上。这一现象在这些华侨寄回家乡的书信中体现得再明显不过。

 

二战对美国华人社会地位的深远影响新探                                              李爱慧(188

【提要】二战对世界来说是大灾难,却给美国华人改变受歧视的命运提供了一个契机。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奋勇抗日和美国华人团结一致慷慨捐输支援母国抗战的精神,一改美国公众心目中“中国人是东亚病夫”的偏见。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国对日宣战,中美成为密切的盟友,美国政府和公众对中国和居美华人的好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美国华人因此而大大受益。排华法于1943年被废除,同时军队和后方的国防工业等行业也破除种族歧视,向华人敞开了大门。华人抓住这个良机,踊跃应征入伍或是投入军工厂工作,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与此同时其自身的社会地位亦随之大幅提升。这种积极的转变在战后得以延续:美国政府不仅颁布了有利于华人家庭团聚的移民法令,而且主流公司和机构进一步向华人开放,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华人容易找到高薪工作,跻身美国中产阶层;华人与主流群体间的关系总体上在继续改善,与美国主流社会的融合程度加深。

 

中共对驻青岛美军之政策初探                                               张维缜 王希露(209

【提要】美军在青岛登陆之初,中共考虑到自身实力及战时关系,并未强烈反对。但随着美国对中国内政干预的加深,中共与美军的关系开始恶化。最初,中共通过舆论及组织学生运动来反对驻青岛美军。后来随着内战的深入,中共一方面在军事上威慑美军,一方面采取有效的外交策略,对美军展开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最终迫使美军撤离青岛。中共根据自身实力的变化,通过宣传、学运、军事与外交并用的灵活务实政策,在处理驻青美军问题上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其意义非常深远。

 

简析19世纪上半叶英国报刊对本国食品药品掺假的认识                           兰教材(220

【提要】19世纪上半叶,英国食品药品掺假现象日益泛滥,许多报刊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大量报道。多数报刊认为,英国食品药品掺假的程度是惊人的,不仅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家庭开支,也影响了国家税收。一些报刊指出,造成掺假泛滥的原因主要在于商业竞争、社会道德低下、科学技术发展和政府自由放任。

 

暨南大学在广州重建的花甲记忆                                                童锋 夏泉(228

【提要】创立于1906年的暨南大学走进新时代后,面临诸多的应对与抉择。1958年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下,暨南大学在广州重建。筹备过程跌宕起伏,得到了时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等领导与校友的鼎力支持,筹委会多次召开会议,围绕筹委会组成人员、校名、校址、经费、设备、系科、师资、校舍等问题进行多次商定;重建之初暨南大学面临招生困难等诸多问题。暨南大学在广州重建是文化遗传和政治生态的产物,“暨南”的存废源于其“宏教泽而系侨情”的办学宗旨。在一个甲子后的今天,很有必要对暨南大学在广州重建的历程作一事实复原和历史回顾。

 

:暨南史学稿件格式要求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