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史学》第十六辑(2018年6月出版)

发布人:黄绍英 发布时间:2020-07-14

文学院中外关系研究所主办

 

顾问委员会(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明达(广东)  马小鹤(美国)  王子今(北京)  田卫疆(新疆) 

刘迎胜(江苏)  李锦绣(北京)  吴玉贵(北京)  张国刚(北京) 

  磊(广东)  陈高华(北京)  陈得芝(江苏)  范立舟(浙江) 

季塔连科(俄罗斯)   周伟洲(陕西)  庞晓梅(俄罗斯) 波波娃(俄罗斯)

姜伯勤(广东)  章开沅(湖北)    卫(北京)  蔡鸿生(广东)

编辑委员会

主管:暨南大学

主办:暨南大学中外关系研究所

主编:纪宗安  马建春

编委(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建春  王元林  刘正刚  刘增合  纪宗安  李云飞  吴宏岐  张应龙

张晓辉  陈伟明  郭声波  冀满红

编辑室

主任:刘永连

执行编辑:乔志勇  秦静雅 

 

《暨南史学》第十六辑目录及摘要

 

唐代功臣号品阶独立趋向研究                                 张琛(1

【提要】功臣号在唐代享有赎刑权、物赐权、差役优待权、给复权、荫封子孙权、赐授职官爵禄权等待遇,具有品阶职官性质,是功臣号品阶化的结果。功臣号的品阶化始于唐末期,起初是以 职事品+功臣号 形式出现的,功臣号依附于职事品,便于朝廷对功臣进行区分赏赐,是以功臣号的字数及用词来彰显其品阶地位的。八字+不同用词、六字+不同用词、四字+不同用词的功臣号具有独立的品阶差异性。功臣号的这种品阶独立趋向经五代演进至宋代正式成为制度。

 

北宋国子监校刻唐人义疏考                                     李霖(13

【提要】宋初国子监校刻四部群籍,使书籍内容由此趋于稳定,在书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对于校勘、刊刻工作的具体内容,尚待深入研究。唐人诸经义疏的校刻过程,是一个可行且重要的切入点。结合《玉海》等宋人记载,分析传世义疏版本所载孔维上表及北宋勘官列衔,北宋国子监校勘、刊刻《五经正义》和 七经义疏 的前后经过,及校勘、详勘、再校等工作步骤,庶几可以概见。

 

宋代閤门司及其外事职能                           李云泉  单长城(31

【提要】宋代閤门司包括东、西上閤门两个分支机构,属官有东、西上閤门使及副使,閤门通事舍人,閤门祗候,看班祗候,閤门舍人等,其升迁途径主要分为司内晋升和转遥郡官两种形式。在宋代的内外事务中,閤门司官员除履行叙班、宣赞、宴幸等礼仪性职责外,亦时常奉命出使域外。尽管从长时段看,閤门司的涉外职能难以比肩其他位高权重的涉外机构,但在某些涉外事务中,間门司官员却往往凭借与皇室的特殊关系而发挥重要作用。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宋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漂流人在中外交往中的能动作用

——以几个漂流人案例为基础                      刘家兴  刘永连(44

【提要】作为浪头余生的海上难民,漂流人多被当作救助对象来研究,而其影响历史的能动作用至今犹未被学界关注,可挖掘空间颇为可观。就中外关系这一领域而言,漂流人作用和影响亦渗透其许多层面。其中饶有趣味和历史意义者有,他们在信息封闭时期往往成为传递海外情报的重要媒介,其活动有时会促动国家之间的最初交往,有时引发贸易或战争,有时甚至导致国内政局和国际关系的巨大变化。而这些影响无疑都是人类交往和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值得我们重视。

 

万历援朝战争初期祖承训平壤之战考述                      解详伟(56

【提要】祖承训平壤之战是万历援朝战争中明军与日军的首次交锋,标志着日朝两国战事逐渐扩大为中朝联合对日的区域性国际战争。万历二十年(1592)六月,明朝派祖承训部三千入朝,抚安朝鲜,震慑日本。祖承训好大喜功,轻敌冒进,仓促攻打平壤失利,使中朝极为被动。战后,祖承训恼于朝鲜提供情报不实且配合作战不利,向辽东督抚控告朝鲜存在投顺、勾结日军情形,酿成 祖承训控告朝鲜 事件。朝鲜连连遣使辩诬,方得释疑。平壤之败使明廷大为震动,决心大举入援,在战略、战术等方面作出相应调整;同时通过沿江陈兵、敕谕朝鲜、与日议和等举措善后,争取整备时间。明清相关史书因其失利,对之着墨较少,且既存叙述含有刻意贬低倾向。摆脱 一国史 的局限,参照域外史料,方能趋近历史真相。中朝宗藩关系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极其多样复杂,需全面地予以认识。

 

天启年间朝鲜廷臣金尚宪入明“陈情辩诬”考述

——以金尚宪的《朝天录》为中心                                                         王臻(73

【提要】天启六年(1626),驻军朝鲜的明朝将领毛文龙指责作为明朝臣属国的朝鲜私通后金以及日本;为此,朝鲜仁祖国王派出廷臣金尚宪等到明朝进行 陈情辩诬 。经过金尚宪等对一系列问题的解释说明,明朝消除了有关朝鲜 携贰 行为的怀疑,朝鲜的 辩诬 工作获得成效。金尚宪等朝鲜廷臣入明 陈情辩诬 的活动,反映出明朝末期,由于后金因素的存在,朝鲜与明朝传统封贡关系发展的新变化。对此问题予以考察,有助于深化对彼时中朝政治秩序变迁的理解。


天主教在帝汶的传入与发展                                                                     彭蕙(84

【提要】16世纪,天主教传入帝汶并持续发展。这一时期,天主教各大修会如多明我会、方济各会、耶稣会等纷纷驻足帝汶,帝汶天主教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葡萄牙人租居澳门后,天主教各修会纷纷驻足澳门,并将澳门作为对远东地区(亦包括帝汶)的传教基地。最早进入帝汶并长期在帝汶传教的主要是多明我会的传教士。

 

近代日荷樟脑贸易及意义                                                                         张兰星(98

【提要】人类使用樟脑已有悠久的历史。在合成樟脑尚未出现前,人类使用由樟树提炼出的天然樟脑。天然樟脑的批量生产始于近代,东亚的中、日是世界樟脑的主要产地。17-19世纪,荷兰人从日本购走大量樟脑,运往世界各地,促进了樟脑的传布。对荷兰人来说,樟脑是其在亚洲获利的重要手段,进而依靠樟脑贸易控制东方市场。对日本人来说,樟脑是其为数不多的重要出口商品。总的来看,日荷樟脑贸易属于樟脑发展史的一部分,也是世界贸易、文化、农业交流史的重要组成。

 

仰给邻封:清前期广东粮食调运地理                                                              平兆龙(115

【提要】清代前期广东地区严重缺粮,常常通过省内各地粮食的调运、省外的粮食输入和洋米进口等多种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粤省粮食调运系统至少可以分三个层级:第一,府州一级,包括府州之间、府县之间、县级之间互相调运、支援粮食。第二,省与省之间,广东从周边闽、赣、湘、桂等省输入粮食。第三,国家层面,中国与东南亚诸国之间的粮食贸易。不管是省内、跨省的粮食调配,还是从域外进口米粮,我们都能看出国家在解决粮食问题中的基础作用。在政府的鼓励引导之下,商人积极配合,使之得以落实。各地地理环境不同,主要依赖水运,同时陆运、水运相结合,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取米粮。这些都在解决清前期广东粮食危机中起到重要作用。

 

晚清广州民夷冲突事件研究                                                            王熳丽  刘正刚(153

【提要】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广州肆意妄为,广州民众对外国人的野蛮行为极度不满,双方因细故而发生冲突,并由此引发相当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华夷冲突的主要原因有贸易纠纷、外国人致死华人、谣言误传等。这些因素都会引起群体性突发事件。官府对民夷冲突的应对策略,既考虑到民情民心,也照顾到外国人的情绪,一方面通过洋商出面协调和沟通,并对牵头的民人依法严格处置;另一方面招集士绅筹划和制造群情激愤的假象,给洋人以压力。

 

甲午战后日本占领威海卫(18951898                                                       刘本森(163

【提要】甲午战争后,日本成立了 威海卫占领军 ,对威海卫进行了为期两年半的军事占领,并以此要挟清政府按时支付赔款、强迫清政府签订《中日通商行船条约》和《通商口岸日本租界专约》,获得了与西方列强同等的在华贸易优惠并且增开了津、沪、厦、汉四口租界。威海卫成为日本督促中国履行《马关条约》、攫取利益的砝码。日本 威海卫占领军 在占领之初,对待百姓非常残暴,后来军纪有所好转,兵民关系缓和。日军在威海卫开办医疗诊所、推动公共卫生事业,虽然为当地解决了一点问题,但主要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同时,日本在此期间对山东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为日后的侵略奠定了基础。

 

清末珠江口及广州水道封锁线兴废研究                                                    李鼎  王元林(167

【提要】水上封锁线是陆上炮台防御有益的补充,珠江口作为重要军事前沿,官府曾三次在这里设置水上封锁线。第一次是道光时在虎门设置了木排铁链封锁线。第二次是鸦片战争中在广州珠江水道猎德、大石等处设立封锁线。第三次是中法战争后在广州珠江水道新建六条封锁线。封锁线的设置不仅引起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矛盾和冲突,还使得河道泥沙淤积加速。《辛丑条约》签订后,广州珠江水道封锁线逐渐拆除,航道也进行了清淤整治。

 

清驻巴拿马中国领署的设置                                                                  马一(177

【提要】清朝末叶,美洲诸国排华风气无远弗届,美国是始作俑者,巴拿马等国起而效尤,在此环境下,旅巴侨胞遭受严重的歧视、排斥、虐待甚至驱赶。在巴拿马立国后,因政府参与主导排华法案,情况变得更加糟糕。由于巴拿马在清政府整个外交战略中地位较低、影响较小,清政府对设领于此认识不足,导致问题的解决进展缓慢。直到宣统建元以后,随着巴拿马运河开通在即和排斥侨胞的丑行愈演愈烈,清政府设领态度才开始发生变化,尤其驻美公使伍廷芳对此推动颇力。经与巴拿马政府交涉,清政府依照近代国际关系惯例,行使巴拿马在华设领的对等权利,设置了驻巴拿马总领事,侨胞遭受的一些不公正待遇暂时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近代三水口岸海关地图研究                                                            周伟峰 郭声波(191

【提要】《三水河道图》与《三水港口平面图》分别是在1897年和1911,由三水海关钤字手莫里森和特拉弗斯,参考英国皇家海军地图 Tweed地图 改绘而成。三水海关最初选择江根墟作为海关驻地,但出于水文条件的考虑,最终确定驻在河口。三水口岸的范围东起浮沉石,西至西江口,不包括西南镇。由于进港航道及锚地水域木筏拥堵、沙洲较多且枯水期长,加上港口码头、库场、集疏运设施不完善,近代三水港口的水域与陆域环境并不理想。

 

接班人之困:赫德继任人选交涉与中英海关控制权的争夺                                         苑琛(206

【提要】赫德任职后期,继任人选成为困扰中英两国的难题。继任名单中,裴式楷和贺璧理是最有力的竞争者。英国最初支持裴式楷,后因不满他的亲华表现,转而扶植贺璧理接班。庚子事变后,裴式楷和贺璧理展开激烈的人事争夺。最终,贺璧理受到赫德排挤主动退出竞争。20世纪初,清政府设立税务处管辖海关,削弱赫德的权力。1906年后,英国不断展开外交攻势,探明清廷高层态度。经过与清政府多次交涉,英国得到中方反对裴式楷继任的口头承诺,不再干预继任人选问题。赫德离职后,清政府选择安格联继任。英国对此结果颇感意外,却只能接受此项任命。安格联继任是中英外交博弈下妥协的产物。继任人选久拖不决正是两国试图打破既有海关体制,争夺海关主导权的反映。

 

1978年暨南大学复建历程及历史影响                                                        童锋 夏泉(223

【提要】1978,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暨南大学在广州复建。筹建过程得到了习仲勋等领导同志与校友的鼎力支持。筹备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围绕开设系科、调配师资、招录新生、成立校董会、庆祝叶剑英亲题校名、发放请柬、发布开学典礼议程等进行多次商定;习仲勋同志亲自修改讲话稿并在开学典礼大会上发表了对华侨教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讲话。在广州复建暨南大学是时代的产物,符合中共统一战线的哲学,源于其 宏教泽而系侨情 的办学宗旨。暨南大学在广州复建至今已40,习仲勋等领导同志为复建做出的艰苦努力,是整个华侨高等教育界不能忘却的记忆。

 

:暨南史学稿件格式要求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