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中外关系研究所主办
顾问委员会(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明达(广东) 马小鹤(美国) 王子今(北京) 田卫疆(新疆)
刘迎胜(江苏) 李锦绣(北京) 吴玉贵(北京) 张国刚(北京)
张 磊(广东) 陈高华(北京) 陈得芝(江苏) 范立舟(浙江)
季塔连科(俄罗斯) 周伟洲(陕西) 庞晓梅(俄罗斯) 波波娃(俄罗斯)
姜伯勤(广东) 章开沅(湖北) 彭 卫(北京) 蔡鸿生(广东)
编辑委员会
主管:暨南大学
主办:暨南大学中外关系研究所
主编:纪宗安 马建春
编委(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建春 王元林 刘正刚 刘增合 纪宗安 李云飞 吴宏岐 张应龙
张晓辉 陈伟明 郭声波 冀满红
编辑室
主任:刘永连
执行编辑:乔志勇 秦静雅
《暨南史学》第十七辑目录及摘要
唐初的辽东之役与东亚的海上交通 李效杰(1)
【提要】唐初的辽东之役中,水军是从当时莱州境内的大人城和成山出海,分别到达了高丽都城平壤城、百济都城泗沘城和熊津江上游的熊津城,航行路线是当时真正的莱州入高丽道和百济道;日本水军的航行路线,是从难波出发,经筑紫、壹岐、对马、耽罗等地到达熊津江入海口,再沿熊津江溯流而上到达白江口。这几条航线与其他航线一起,形成了一个东亚海上交通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大人城、成山、辽东城、平壤城、熊津城、难波等是航线的端点,都里镇、鸭绿江口、■江口、熊津江口等是多条航线的交叉点,而德物岛海域则是东亚海上交通网络的十字路口。辽东之役所反映的东亚海上交通网络,无疑是当时东亚各国交流沟通的重要通道。
验与不验:宋代科举的术数活动 王逸之(18)
【提要】宋代众士子汲汲于功名,在面对科举考试录取率极低和诸多不确定因素时,转而诉求于术数。其验与不验,不仅与术士的巧诈善变、老于世故有关,而且和术数的社会信仰效应亦有关联,然而这些应验与否却与术数理论并无关系。由于术数自身 术者,意也 之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的特性,以及其异质于科学的思维模式,使验与不验更多是取决于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
西夏风习:党项羌人的民间信仰及其影响 咸成海 盖金伟(33)
【提要】西夏是宋元时期政治风云汇集之地,反映党项羌人社会生活的民间信仰是西夏重要的文化符号,从习俗文化角度进行考察及探讨西夏民间信仰,对深入研究党项羌人如何由一个落后、分散的部落群体,逐渐凝聚成强大势力并缔造了雄踞一方的 大夏国 之原因这一学术问题也许会有更多的发现。
南宋以降虞夫人信仰中心演变研究 刘正刚 刘力宇(43)
【提要】南宋以来,士大夫开始形塑唐末虞氏抗击黄巢的历史形象,虞氏由此进入神明信仰行列。宋明粤北社会动荡不安,寨将夫人庙遂成为虞夫人信仰中心,清代尤其是一口通商时期,北江流域商业运输发达,虞夫人信仰中心转到北江岸边的大庙,并向北江下游拓展,晚清外患内乱,虞夫人信仰中心再次转到寨将夫人庙。而在虞夫人信仰中心转移的过程中,也进一步扩大了其信仰,北江下游出现了以不同名称祭拜虞夫人的庙宇。
元代市舶贸易中贝币的流入及于云南地方的通用 马建春 许琳琳(58)
【提要】元代以南海、印度洋为主要区域而展开的海上贸易,其形式多样,交易灵活,不仅给元朝商业繁荣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也使市舶口岸因贝币的流入出现货币多元化现象。此现象的产生,或与其时主导元朝海外贸易的色目商人之身份转换和地位改变相关联。而云南地区,历史上长期以贝子为货币。元一统后,其部分地方货币流通仍以贝币为主。故元朝尝有将海外贸易流入中国的贝币,输往云南地方通用的举措,因此亦一度造成贝币私贩,云南货币市场混乱的状况。
《非程文》所载元末江浙乡试人物考论 谢辉(78)
【提要】《非程文》以揭露舞弊的形式,记载了至正四年(1344)与二十二年(1362)江浙乡试的大部分中举者与考官,以及至正四年部分乡试落第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生平进行考察,可见部分考官与应试者确实存在师生、同乡、亲戚等关系,饱学之士落第与以词赋取士的情况也大致属实。但多数考官与中举者,其才学与为人均为时所称道,且中举者多有屡中乡试或得中会试者。故《非程文》所述乡试大面积舞弊的情况言过其实。
《完者都史》“七О四年纪事”译注 邱轶皓(91)
【提要】《完者都史》(Tarīkh-i Uljaytu)是伊利汗国历史学家哈山尼(Abu al-Qasim ’Abdallah Qashani)所著记述完者都汗在位期间史事的编年体史书。本文以德黑兰出版的《完者都史》校勘本为底本,参校以伊斯坦布尔和巴黎抄本,对704H/1304-5年纪事进行汉译。同时又利用汉文和波斯语文献对文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和术语进行注释。
近代日荷樟脑贸易及意义 张兰星(98)
【提要】人类使用樟脑已有悠久的历史。在合成樟脑尚未出现前,人类使用由樟树提炼出的天然樟脑。天然樟脑的批量生产始于近代,东亚的中、日是世界樟脑的主要产地。17-19世纪,荷兰人从日本购走大量樟脑,运往世界各地,促进了樟脑的传布。对荷兰人来说,樟脑是其在亚洲获利的重要手段,进而依靠樟脑贸易控制东方市场。对日本人来说,樟脑是其为数不多的重要出口商品。总的来看,日荷樟脑贸易属于樟脑发展史的一部分,也是世界贸易、文化、农业交流史的重要组成。
论望远镜和眼镜的发明与传播 张箭(113)
【提要】眼镜和望远镜是最为常见和常用的光学器具。17世纪伊始西欧人发明了望远镜,以后不断进行改善。17世纪20年代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传来了望远镜的知识和实物。望远镜传入后,有远镜、千里镜等称谓,民国时统一称望远镜,并开始了批量工业化生产。13世纪末叶,西欧人发明了眼镜,最初是水晶镜片的老光镜、无镜腿。以后又发展出玻璃镜片、近视镜等并配镜腿。眼镜的发明是欧洲经济文化和城市生活繁荣的产物,也是欧洲光学、眼科学和玻璃工业发展的结晶。眼镜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中叶,眼镜经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眼镜传入后,有僾逮、叆叇、眼镜、单照(单框眼镜)等称谓,清中叶以降渐渐统一称眼镜。明末,中国人开始仿制各种眼镜和自主验光配镜。到清中叶,国产眼镜生产技术已赶了上来。眼镜从此在中国渐渐普及,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阅读和日常生活。
外国人眼中的清代广州社会救济
——以《中国丛报》为中心 李沛琦 王元林(127)
【提要】清代广州作为西方了解东方古国的视窗,其方方面面都受到外国人的关注。发表在《中国丛报》上有关广州社会救济的报道不少,有关救济机构的建立与地点报道详细,相关具体案例报道清晰,深入剖析了中国救灾的原因并作出评价。通过研究,证明19世纪中期西方人士对清代救济事业的印象大多偏消极,而造成这种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清代广州伊斯兰教的一些特点——从碑刻谈起 陆芸(136)
【提要】广州是中国著名的港口城市,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广州伊斯兰教在清代呈现出一些特点。从广州清真寺的碑刻可以发现清代广州穆斯林将士在广州清真寺的修建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从穆斯林的碑铭也可发现清代广州经堂教育既受到中国甘肃学派的影响,也受到外来苏菲主义的影响。
广州十三行之西成行补遗 邢思琳 冷东(149)
【提要】广州十三行是由诸多行商组成的商会组织,行商人物是十三行研究的主体内容,迄今为止仍有部分行商鲜为人们所知,影响了十三行研究的深入发展。经过发掘考证英国收藏的档案文献,得以对西成行的行商成员、经营发展和衰落倒闭有了更多了解,为广州十三行及清代海外贸易运行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个案。
英占初期香港的司法困境与制度调适(1841—1847) 王文晶 张坤(158)
【提要】英占香港之初,为应对华人犯罪频发的问题,设立了集审判和警务于一身的巡理府法院。该法院一方面出台了相关的限制性措施,一方面以清朝法律惩治华人罪犯。随着警务压力的增大,港英政府不得不增建治安委员会来协助总巡理府的警务工作,最终创建了专门的总警司以使警务与司法分离。总警司因警察素质的低下而难胜职责,以致居民一度纷纷雇人自保。此外,早期香港法院对华人用刑过严,直至1847年才一度有所改善。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法官缺乏法律素养的问题不仅存在于巡理府法院,且存在于由港督负责的审判英人罪犯的刑事和海事法庭。在舆论的压力下,港英政府最终组建了由专业法官负责的香港最高法院以取代刑事和海事法庭。香港最高法院设立后与港督的权力出现了交叉,康顿案的审判纷争使得港督最终限制了在华英人向最高法院上诉的权利。
海关总税务司安格联与20世纪20年代北京政府内债的整理与管理 刘杰 李莎莎(173)
【提要】因债务偿还危机,1921年北京政府进行大规模内债整理。海关总税务司安格联在推进内债整理方案的具体实施、彰显债务信用以及整理内债基金维护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长期独立于国内财政的海关税政系统为北京政府举借内外债提供了稳固的税收担保。从整个政府债券运行机制看,由安格联掌管内债整理基金的非正式性制度一定程度上为北京政府内债整理较为顺利的展开以及后续债务管理的运行奠定了较好的信用基础。
1930—1938年日本排华与中日关系
——以《申报》相关报道为中心的考察 张维缜、简宛君(194)
【提要】本文以《申报》相关报道为中心,对1930-1938年日本排华进行整体与个案的分析。日本这一时期的排华有经济萎缩及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原因,其排华范围更广。中国政府除接运难侨归国及安置难侨外,还展开了对日交涉,但因种种原因未见效果,叶木花案的交涉是一个典型案例,该案例充分展现了日本国内的反华情绪。随着日本全面侵华及留日华侨依附于伪政权,日本排华渐渐平息,但排华对中日两国关系及日本法西斯势力的疯狂扩张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抗战胜利后广东的盐业(1945年8月—1949年10月) 郭华清(209)
【提要】广东是全国主要的产盐区。广东的盐业在全国盐业系统中占重要地位。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统治了广东4年(1945年8月—1949年10月),这4年广东的盐业状况如何?本文主要就这一时期广东食盐的生产运销、盐政管理和盐务缉私等盐业问题进行论述。
1946年中法越南海防军事冲突的责任与政治动因论析 施建光(224)
【提要】1946年3月6日,中国入越受降军队和法国海军在越南海防发生了一起军事冲突。有研究认为这是法军强行登陆而导致冲突,也有研究认为这是中方决策前后矛盾而导致冲突,更有文章认为这是滇军为迫使蒋介石 放回卢汉 而谋划的阴谋。通过查阅档案、对比资料和分析现有研究成果,发现中法越南海防军事冲突并非偶然发生的战争,而是中法双方从各自不同的战略目标出发,互不让步而导致的灾难,其中掺杂着滇军的阴谋,但这不是触发战争的主要原因。中法在战后越南问题上不同的政治诉求,才是导致冲突的决定因素,战争最终成了解决矛盾的方式。
劫后求生:抗战之后中华基督教会的复员运动 谌畅(239)
【提要】抗战胜利之后,作为中国最大基督教会组织的中华基督教会,以恢复教会组织,实现教会发展为目标,发起复员运动,积极自我挖潜,加强监管,整顿教会组织,采用各种方法提升自身实力,以期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振兴。同时,在时局变化之下,中华基督教会利用客观形势,寻求外部援助,争取国民政府和西方教会支持。中华基督教会发起的复员运动是基督新教在中国社会政治形势变化下追求角色转变,谋求自身发展的一次尝试,为中华基督教会组织的恢复和事业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并为战后中国社会的复兴提供了助力。
寻找复杂而多变的明清广东妇女形象
——读刘正刚著《明清地域社会变迁中的广东乡村妇女研究》 黄志繁(254)
【提要】明以前,广东社会性别结构大致是 妇人强男子弱 。明以后,妇女逐渐转向儒家礼仪所认可的 守节 尽孝 知书达礼 等形象,但妇女强势依然根植于地域社会经济结构中。清代广东妇女随着商品经济发展浪潮,仍稳固地维系了强势形象。《明清地域社会变迁中的广东乡村妇女研究》一书将广东妇女形象的转变阐述得清晰而不失真实,对学术界是一大贡献。
附:暨南史学稿件格式要求 (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