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问委员会(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明达(广东) 马小鹤(美国) 王子今(北京) 田卫疆(新疆)
刘迎胜(江苏) 李锦绣(北京) 吴玉贵(北京) 张国刚(北京)
张 磊(广东) 陈高华(北京) 陈得芝(江苏) 范立舟(浙江)
季塔连科(俄罗斯) 周伟洲(陕西) 庞晓梅(俄罗斯) 波波娃(俄罗斯)
姜伯勤(广东) 章开沅(湖北) 彭 卫(北京) 蔡鸿生(广东)
编辑委员会
主管:暨南大学
主办:暨南大学中外关系研究所
主编:马建春
编委(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建春 王元林 刘正刚 刘增合 纪宗安 李云飞 吴宏岐 张应龙
张晓辉 陈伟明 郭声波 冀满红
编辑室
主任:刘永连
执行编辑:乔志勇 秦静雅
《暨南史学》第十九辑目录及摘要
神权崇拜和权力塑造:汉武帝长安与奥古斯都罗马城市建设比较研究 潘明娟 吴宏岐(1)
【提要】汉长安城和古罗马城分处欧亚大陆,都有动态的建设过程。古代的都城建设活动有着深刻的政治意图。从比较的角度出发,分析汉武帝时期长安与奥古斯都时期罗马的城市重要建设活动及其所占比例,发现礼制思想和神权崇拜思想通过祭祀性礼制或神庙建筑的建设和布局,深深影响着都城的建设活动,汉武帝通过礼制建筑展示其治国理念的转变,奥古斯都则大肆修建神庙建筑来神化自己的统治;同时,都城的重要建设活动也可以塑造统治者的世俗权力,汉武帝通过长安城“高”“壮”“丽”的政治性建筑有效塑造“天子”的威望,奥古斯都则运用罗马城的基础设施建设笼络平民。比较而言,罗马城的建筑(广场、神庙等)具有开放性和公共性,奥古斯都主要建设的是神庙建筑和基础设施,通过祭坛和庙宇塑造皇帝崇拜,同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让平民熟悉皇帝的功绩,从而树立统治权威;而长安城的建筑(宫殿、礼制建筑等)大部分具有封闭性和神秘性,汉武帝主要进行的是政治性宫殿的建设,似乎由于拉开了和民众的距离、产生了神秘感而加强了统治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东西方政治思想观念的差异。
东亚汉籍之路视域下看《欧苏手简》的流传、刊刻与版本 余辉(14)
【提要】《欧苏手简》是一本选辑欧阳修、苏轼二人部分书信的函札集,书前有金末元初人杜仁杰的序言。该书在中国流传不广,甚至罕为人知。是书在朝鲜却屡次刊刻,广为士人所熟知,其后甚至传布日本,也多次覆刻。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学界屡次重新检讨《欧苏手简》的价值,并从中辑得欧、苏二人佚文,使得《欧苏手简》重新进入中国学界的视线。但是学界一直没有探究《欧苏手简》在东亚的流传以及东亚各地士人对于《欧苏手简》的认识,本文即是希冀重新认识《欧苏手简》在东亚社会的流传与接受,并发掘《欧苏手简》在东亚书籍之路上的意义。
红袄—忠义军与“益都李氏”之生成新考 李春圆(29)
【提要】本文试图跳脱传统“王朝关系”的视角,聚集于金元之际的红袄—忠义武装本身,以厘清13世纪前期山东两淮地区政治力量的演变脉络。受地缘、人际关系与政治环境的共同影响,南下的山东红袄军分化为三个武装群,形塑了两淮忠义军的力量格局和以“北人”为核心的人际网络。在这一格局中,李全武装最有效地利用了南宋因素,从而能够在山东中东部扩张,并积极利用地方政治、文化资源,建立起具有自主性质的、真正“秩序化”的统治。就地方社会权力实态而言,大蒙古国时期的“益都李氏”世侯在降蒙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它的生成史是金元之际华北政治秩序转变的一个独特面相。
耶律楚材家族与高丽交往钩沉 舒健(59)
【提要】耶律楚材家族在有元一代为朝鲜半岛上的高丽王朝所倚重。从耶律楚材到耶律铸、耶律希逸祖孙三代,都能够看到他们和高丽人士有不断的往来,在元朝对高丽的事务中发挥了作用。高丽方面如此重视耶律家族,一方面在于耶律家族基本处于中枢权力中心地带,通过和他们的交往,能够为高丽谋取利益,另一方面则是文化上的亲切性,彼此能够诗歌唱酬,私下建立友谊。
元代投下治理考述
——以济宁路为中心 贾建增(72)
【提要】元代济宁路是一个典型的投下路,存在投下封君、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地方精英等政治势力。济宁路地方行政制度的确立,主要受投下封君与元朝中央政府的影响。在济宁路运河管理、祈雨、庙学营建、祭孔等几个方面的治理活动中,各政治势力的影响有所不同。从总体上看,元代投下治理体制经历了从投下制度与世侯领地嵌合到与路州嵌合的变化,反映了元代汉法与蒙古旧制之间的斗争。济宁路所存在的政治势力各自对投下治理产生影响,其角力深刻影响着投下治理的效果。汉式官僚体制在元朝投下治理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投下封君势力在元代整体呈现衰减趋势,而金元之际遭到沉重打击的汉地地方精英在元代也逐渐崛起,广泛参与投下治理活动。
元代帝师和《太平记》中的西蕃帝师 张静宇(104)
【提要】成书于日本室町时代的军记物语《太平记》详细描写了大元皇帝采用西蕃帝师的计谋成功灭掉了南宋。西蕃帝师这一人物的设定受到我国元代帝师制度的影响,对《太平记》最终的成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太平记》将细川赖之比拟为元朝的帝师,暗示了《太平记》成书时其在僧俗两界达到了权力顶峰。同时代的五山禅僧春屋妙葩也从皇室得到了和帝师同样的封号,反映了他和细川赖之对室町幕府佛教界权力的角逐。
礼制教化与地方宗族社会
——以明代厓山大忠祠、全节庙为例 孙廷林 王元林(113)
【提要】土木堡之变与黄萧养之乱后,南宋君臣殉国厓山事迹的教化意义被重新发掘。成化、弘治间,始建厓山大忠祠、全节庙并载入祀典,是国家礼制教化所需与地方宗族利益诉求互动的结果。地方官员与陈白沙等地方精英积极渲染“大忠”“全节”之气节,迎合国家劝忠之需,推动厓山建庙。地方宗族伍氏、赵氏积极参与典祠奉祀,借之以礼显族。陈白沙等精英士人代厓山祠庙建构话语书写,去除岭南长期以来边陲蛮荒的印象,彰显岭南正统性。厓山大忠祠、全节庙成为国家推进教化与地方谋求利益的契合点,国家与地方社会的诉求殊归同途,借由厓山大忠祠、全节庙,各取所需。这一个案揭示了传统社会国家治理与地方社会互动的缩影,具有重要意义。
明代广东进士总数、时空分布及其成因考述 刘明鑫(129)
【提要】明代广东进士共858人,占明代进士总数的3.49%,在两直十三省中位列第12名;总体规模虽未进入全国“进士*人俱乐部”,但放到西南和华南区域,则高居第二位,实力不俗。其在不同时段的人数及在进士总数中的占比变化,在显示自身变化特点的同时,也反映出明代广东乡试解额、考生路费资助、赋役与宗族等制度的变迁以及各地经济发展程度、文教发展水平、政治社会环境、科举氛围等客观因素的变化。其空间分布呈现出广泛但不平衡的特点,集中表现为广东十府一州皆有进士考出,但同时又高度集中在广州府的南海、番禺、顺德、东莞等四县或各府附郭县。四县合计389人,占明代广东进士总数的45.34%;各附郭县合计421人,占总数49.07%。这与广东读书应举风气广泛盛行和各府、州、县科举实力的不均衡密切相关。
16—17世纪中叶葡属印度与澳门海上贸易的发展与兴衰
张廷茂 李文光(147)
【提要】葡萄牙人租居澳门之后,将他们经营的欧亚航线延伸到了中国,由此,果阿——澳门航线成为澳门国际贸易航线西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西而东,它以一定的商品交易量平衡了澳门与广州的贸易,更重要的是,由里斯本经果阿运入澳门的大量白银,成为澳门葡人在华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日本白银的必要补充。由东而西,它源源不断地把西方市场需要的东方商品运入里斯本,从而使澳门葡人在西欧市场上东方商品的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葡属印度果阿至澳门的航线成了葡萄牙欧亚国际贸易航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该条航线的贸易关系也成了印度与中国历史关系的特殊组成部分。
论鸦片战争后美国在华攫取的条约特权和商业文化权益 黄涛(160)
【提要】随着传教士介入美国对华外交,中美先后签订了《望厦条约》和《天津条约》,开启了中美政治关系的不平等局面。在殖民强权的不公正国际体系下,借助不平等条约的政治庇护,美国大肆攫取在华政治特权,成为近代中美关系不和谐的一个硬伤。它不仅延迟了中国人民废除强加于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正义要求,而且引发了更大规模的东西方资本殖民列强入侵中国的野蛮行为,伤害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合法、合理的本质内容和互融路径。
新见连山壮族族谱《韦氏宗支簿》考释 谭嘉伟(177)
【提要】壮族是我国目前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在南方民族史研究中享有重要地位。壮族族谱是壮族史研究的重要工具,但近年来,学界对壮族族谱的收集整理陷入停滞。此外,相对于桂西,其他壮族分布区所留下的壮民族谱更是被长期忽视。因此,围绕今广东连山新见《韦氏宗支簿》的整理与研究,或可弥补上述之憾。通过对《韦氏宗支簿》的考释,应有助于我们对明代以来“岭南壮族的迁徙”“朝廷对府江沿线少数民族的压迫”及“连山的汉壮对立与土客之争”等问题产生新的理解。
变动中的紧张:甲午前后中国人的“世界”意象 余露(196)
【提要】同治末年以来,古已有之的“世界”渐渐落实到指称全球,并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不断强化,促使国人眼光向外,注重全球范围内国家间的实力比较,充满了强烈的紧张性。其中日本的影响举足轻重。中日甲午一战,胜负显然,更加剧此种紧张,鸦片战争以来的强弱意识全面升级深化,固有的华夷、文野之辨愈加无力。“世界”话语快速上升,渐成时代中心话题,主观认定与自由伸缩接踵而来。看似客观的“世界”,其实是主观构想的变动场景,体现了国人在面对强大的西方时,努力学习西方、试图成为西方的急切与紧张,也制约着近代中国安放自我与认识他人的基本取向。
晚清景德镇外销瓷贸易研究
——以景粤贸易为中心 胡宸(218)
【提要】瓷器外销是景德镇繁荣的重要秘诀,然学界对瓷商将瓷器由景德镇贩运至外销口岸的过程则知之甚少。景德镇瓷商江梦九的《进粤东路程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视点,在赴广州贸易的路途中,景德镇商人需面对险恶环境、盗匪及官吏勒索等诸多考验。途中运输成本所占比重最大,关税、厘金等对瓷商的阻力则相对较小,商人往往通过偷税、漏税的手段以降低成本。继而,为考察这一时期景粤瓷器贸易的规模,本文对晚清景德镇的瓷业产值进行了重估。由于前人对景德镇瓷器贸易总额与九江关出口额数字不加区分,晚清景德镇陶瓷业的生产能力被大大低估。结合对江梦九贸易活动与晚清景德镇瓷器产值的考察,本文认为有必要对清乾隆以后景德镇瓷器外销跌入低俗,景德镇陷入衰落的观点采取更为审慎的态度。
西医影响下的近代广州公共卫生与健康运动 杨金璐 许光秋 张维缜(235)
【提要】晚清民国时期,在西方传教士医生的影响下,广州社会精英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开始呼吁政府和公众改善公共卫生状况。与此同时,在西方医疗传教士的帮助下,广州各界推动了广州公共卫生与健康运动,广州的传染病得以控制。在这一过程中,广州卫生行政得以建立并走在全国的前列,为广州市民的健康提供了重要的公共保障。广州的卫生近代化,国人的主动性起了最主要的作用。
师惟善与晚清华中地区西医业之肇始 芦笛(252)
【提要】近代华中地区的西医发展事业由英国卫斯理循道会派到中国的医学传教士师惟善开创。他在1864年中叶到1870年底之间以汉口为基地,开展慈善性质的医疗服务并筹建新式的医院建筑,共诊治六万余人,积累了医学实践经验和新的认知。由于他本人拥有高度的宗教热情,其医疗活动也因此始终裹挟着传教意识,而其医院实际上也成为基督教在华中传播的一个重要据点。与其在华医疗和传教活动伴行的是他对著述的热衷,其论述主题广泛且多涉及中国,尤关注中药材及相关知识。借助其积极经营的资金和物资来源网络,师惟善的医疗、传教和著述活动得到了一定的经济与物质保障。然而他在汉口,置身中西文化的复杂遭遇之中,未能放下其固有的优越感,由此也使其言行呈现出慈善与偏颇并存的面相。
20世纪初期菲律宾留美学生项目探析 施雪琴 王晗(277)
【提要】文化殖民是美国新殖民主义的重要内容与特征之一。美国殖民菲律宾时期,大力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实施了以美式公立教育为中心的一系列文化教育政策,旨在将菲律宾打造为美国的“榜样殖民地”,留美学生项目是其文化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从1903年设立,持续约四十年,为菲律宾培养了近千名的各类人才。一方面,留美学生回国后服务于菲律宾社会,不少留学生成为菲律宾的社会精英,并在诸多领域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客观上推动了菲律宾的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留学生项目是美国强化殖民统治的重要工具,扩大了美国对菲律宾政治、文化与社会的影响,使菲律宾更加依附于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