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下午,历史学系2020级内招、外招本科生及教工第二支部部分教师在班主任罗诚老师和支部书记郭世强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中国历史地理》课程实践教学活动,先后前往广州七星岗古海岸遗址科学公园和沙湾古镇,就两地历史时期海岸线的变迁及重要历史文化遗址进行了考察和学习。
13点,同学们先来到了七星岗古海岸遗址科学公园。古海岸遗址由中国近代著名地理学家吴尚时教授发现,它是由海蚀穴、海蚀崖和海蚀平台三部分组成。整个科学公园并不大,同学们参观完后便与老师们在海蚀遗址前进行了讨论,分析古海岸遗址形成的原因。老师们谈到,距今6000年前后,海水入侵至七星岗古海蚀崖所在的位置,当时海湾内部相当开阔,海浪不断冲刷侵蚀,塑造出七星岗海蚀、海积地形。从海蚀地形推断,七星岗区域在2000年前仍是浅海地形,唐宋以后随着区域开发的推进,珠江三角洲从“海湾时代”逐渐过渡到“洲潭岛屿”时代。明清以后,西江、北江、东江流域山区的大规模开发,导致珠江各支流含沙量大增,再加之下游的滩地、沙田的围垦,珠江三角洲成陆速度迅速,陆地面积大幅增加,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三角洲的雏形。通过对七星岗古海岸遗址的考察,同学们更为直观地理解了珠江三角洲在历史中经历了从“沧海”到“桑田”的演变过程。
14:30,同学们来到了沙湾古镇。沙湾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厚。唐宋以后,珠江三角洲进入“洲潭岛屿”时代,在今大夫山——滴水岩周围逐渐成陆,南宋时沙湾在此建村,此后海岸线一直停留于此。明清时期,在沙湾东南方向浮现大量“沙田”,成为珠江三角洲沿海地区的主要地理景观,沙湾也成为连接“民田”与“沙田”的重要枢纽。据学者研究,明中叶以后,何氏家族因应时势,积极组织力量,开发沙田,丰厚的族产为宗族组织的发展壮大提供了经济基础;与此同时也通过科举、捐纳、交游等各种方式,与王朝国家建立密切联系,何氏宗族逐渐壮大为珠三角的著名宗族。解放前,沙湾何氏在珠三角已拥有约六万亩左右的族产。
同学们来到了沙湾何氏的大宗祠——留耕堂,认真参观,时而俯身察看碑刻,探究着浸漫不清的文字背后鲜活明亮的历史;时而抬头注视牌匾,追寻何氏家族曾经的峥嵘往事,时不时还互相讨论,交流想法。随后,两位老师让大家聚集在祠堂正厅,提出了“珠江三角洲海岸线的历史演变”、“宗族与土地开发的关系”、“如何理解族谱的真实性”等学术问题。同学们积极回答,各抒己见,老师们适时给予点评和指导,强调读族谱不仅要看“是否真实”,更要去追问“当时的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写”。同时,也要注意将宗族的故事和更宏大的历史环境结合起来考察,实现“小历史”与“大历史”的交汇贯通。其乐融融中,知识得以传递,思想得以沟通。随后,同学们在沙湾古镇自由游览了一个小时,或探访民俗,或观赏风景,或考察遗迹,不同的选择,同样的大有收获。
这次考察是历史教学方式的一次探索,也是“实践出真知”的进一步检验。通过这次考察,同学们认识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切身感受到历史的印迹,加深对历史地理的理解,有利于更好地将专业知识“有用于世”。同时,考察的圆满结束离不开罗诚、郭世强两位老师的付出,离不开历史系两个班级班委的努力,离不开每位同学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陈潇、庄欣锐、王栋民 撰稿
张小贵 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