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威教授讲座:资料、数据与方法:数字赋能历史研究的创新实践----东亚历史台风研究

发布人:张小贵 发布时间:2023-06-16

2023522日早上10点,第一文科楼四楼中厅,云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教育厅“数字人文”技术研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宣部“青年英才”、中国水利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地理学会气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潘威教授,应邀为暨南大学历史学系的学生做了题为“资料、数据与方法:数字赋能历史研究的创新实践----东亚历史台风研究”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吴宏岐教授主持,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王京州教授也亲临现场。


讲座伊始,潘威教授便提到目前的研究出现一个不可回避的“数字人文”浪潮,比如有种类繁多的信息化研究手段,软件的使用也日益简化,历史地理信息化也渐成体系。得益于在1988年提出的“数字地球”概念,历史地理信息化的起步加快了。“在上世纪末,满志敏教授、李孝聪教授、王均研究员等先驱者已经开始了GIS手段应用于历史地理学的探索。在2000年历史地理学昆明年会上,葛剑雄教授特别强调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对提高历史地理学研究精度的重要性”。接着,潘威教授提到历史地理信息化是由系统平台、数据生产、历史场景重建、辅助分析四部分组成,重点提到CHGISCBDB是在史学研究中有重要基础的“数字人文”。

潘威教授此次报告主要是基于东亚地区的历史台风研究,重点是日本地区的历史台风研究。潘教授认为东亚地区是世界主要的台风活动区域,有必要从不同学科角度研究东亚台风的变化规律性,通过区城性研究来支撑全球性台(飓)风与“全球变暖”关系的揭示。潘威教授特别强调史料的处理与管理,并向我们展示了东亚历史台风信息平台。相关数据通过东亚历史台风信息平台这个研究分析工具,得出“本世纪台风频率增多也无法用同期的北半球升温解释”这个与以往学界不完全一致的结论。


潘威教授还提醒我们要加强对“下垫面”情况的研究,潘威教授以两个应用案例证明了社会经济与台风之间的关系。以中、日为代表的东亚国家在1820-1850年代都饱受台风灾害及附属灾害暴雨、内涝等问题的困扰,当国家在财政、行政和军事能力方面已经陷入整体衰落,传统社会经济自身陷入了运行困境,严峻的台风灾害则会极大加剧这一衰落过程。

潘威教授在总结此次报告时指出,“数字人文”方法能够极大提高史料中的特定信息提取效率,利用GIS手段,我们可以管理庞杂的台风活动信息、分析台风活动的时空格局,进一步揭示台风活动与东亚社会、历史进程的关系仍需要进一步借助于“数字人文”手段。但是“数字人文”进入史学研究,在专业工具开发、基础数据整理、针对性分析技术试验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潘威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热切的互动,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解答了大家的一些困惑。吴宏岐教授为此次报告总结,认为东亚历史台风信息平台这一研究分析工具可以应用到更广的领域,不仅可以研究台风问题,也可以研究海防等其他多种问题,并对潘威教授表示感谢。

 

                                                        

                                                      校对:郭世强

                                                      责编:黄忠鑫

                                                  终审发布:张小贵